铁生锈探秘
为探究铁生锈的原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实验结果显示:B、D实验中铁生了锈,而A、C实验中没有明显的现象,仔细分析这4 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评价方案
对照实验指除了一个变量外,其他的量都保持不变的实验.该实验方案中采用了对照实验方法.请指出其中的对照实验(填ABCD实验代号)和变量.
第①组对照实验
第②组对照实验
第③组对照实验
(2)解释数据
实验时,每隔一段时间测量导管内水面上升的高度,结果如下表所示(表中所列数据为导管中水面上升的高度/cm ):
时间/小时 编号 |
0 |
0.5 |
1.0 |
1.5 |
2.0 |
2.5 |
3.0 |
A |
0 |
0 |
0 |
0 |
0 |
0 |
0 |
B |
0 |
0 |
0 |
0.3 |
0.8 |
2.0 |
3.5 |
C |
0 |
0 |
0 |
0 |
0 |
0 |
0 |
D |
0 |
0.4 |
1.2 |
3.4 |
7.6 |
9.5 |
9.8 |
导致B、D实验装置中导管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3)获得结论
根据本实验,你认为导致铁生锈的物质有
某兴趣小组对4瓶无色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Ca(OH)2溶液、稀盐酸进行鉴别。
甲同学利用紫色石蕊试液进行鉴别
实验步骤 |
现象与结论 |
①用4支试管,分别取少量的不同溶液,各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
1支试管中出现红色,则原溶液是 |
②另用3支试管,分别取少量未确定的溶液,各滴加步骤①检验出的溶液。 |
1支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则原溶液是Na2CO3溶液 |
③另用2支试管,分别取少量未确定的溶液, |
1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析出,则原溶液是Ca(OH)2溶液,1支试管中无现象,则原溶液是NaOH溶液 |
乙同学不用其他试剂进行鉴别
同学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 |
小敏 |
用3支试管分别取少量不同的溶液,各滴加剩余的另一种溶液 |
1支试管中有气泡产生,其余2支试管中无现象 |
所滴加的溶液是稀盐酸 |
小红 |
1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析出,其余2支试管中无现象 |
所滴加的溶液是Na2CO3溶液 |
|
小刚 |
…… |
…… |
乙组同学经过交流后发现,根据小红与小敏的实验现象, 的结论是错误的。如果小刚所滴加的是NaOH溶液,则他的实验现象是
某无色溶液可能由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Ⅰ、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沉淀产生。过滤,所得滤液为红色。
(1)由实验Ⅰ中的现象可推断出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为了进一步探究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小华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
Ⅱ、取适量实验Ⅰ所得的红色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变无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
Ⅲ、从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选择一种试剂,代替实验Ⅰ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实验,其余的试剂及操作与实验Ⅰ的均相同。通过实验Ⅱ和实验Ⅲ,小华得出结论: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确实存在。
(2)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除酚酞以外,还含有的溶质为_____;
(3)实验Ⅲ中代替氢氧化钙溶液的试剂是________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
探究活动一:在室温条件下进行如图所示实验。已知:试管内的镁条和铁片表面均被打磨洁净,且形状、大小均相同;同时加入两支试管中的稀盐酸的质量和质量分数均相等。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两支长颈漏斗中产生的现象的不同之处是_____。
(2)若实验所用的金属均过量,则甲装置中产生的H2比乙装置中产生的H2质量________(填“多”、“少”或“相等”)。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Mg-24Cl-35.5Fe-56)
探究活动二:为除去铜屑中混有的少量铁屑,并测定该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现有如下A、B两组实验方案。
A: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
搅拌
B:称取一定质量的样品 加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搅拌
(3)两种方案,你认为不能达到目的的是________(填“A”或“B”),理由是________。
(4)在你所选取的方案中,若采用加热烘干的方式干燥滤渣,会导致测定的铁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或“无法判断”)。
某研究型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用浓硫酸处理费锌片时发现产生的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这种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和研究。
【提出猜想】对产生的气体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是H2;
猜想2:可能是SO2;
猜想3:可能是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
【实验方案】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研究(夹持仪器已省略,假设装置中的反应都进行完全)。
【问题讨论】
(1)如果装置A中没有明显现象,装置C中的现象为则猜想成立。
(2)如果装置A中的现象为,装置C中没有明显的现象则猜想成立。
(3)猜想3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
(4)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思维拓展】
实验室中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小组内一同学又设计了判断SO2与NaOH溶液能否反应的装置(如右图),实验时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就得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结论,其同学认为这一结论不严谨,理由是。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需做的对比实验是
。
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对物质燃烧知识进行了整理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1)木炭燃烧实验:
①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检验右图集气瓶中木炭完全燃烧产物的方法是。
(2)对燃烧是否发生火焰的探究:
【发现问题】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均不产生火焰,而氢气、蜡烛、酒精等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都产生火焰,那么物质燃烧是否产生火焰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提出假设】a.与氧气的浓度有关;b.与可燃物的状态有关;c.与燃烧达到温度和可燃物沸点的相对大小有关。
【资料整理】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归纳整理,如右表。
【得出结论】①通过木炭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均不产生火焰,可以得出假设a(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有关假设b的结论是;
③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有关假设c的结论是;
【验证结论】请你设计实验验证石蜡蒸气燃烧能产生火焰。(用简要语言叙述,提供仪器:蜡烛、火柴、注射器、玻璃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