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老头子的固定电话
①爸爸喜欢我叫他老头子。他经常搬出纪晓岚的名言:万寿无疆之谓老,顶天立地之谓头,经纶满腹之谓子。其实,他169cm的身高只能算是立地,万寿无疆不过是个愿望。至于满腹经纶,还是换成“满腹唠叨”比较好。
②那天,我和我先生一起去看望他。老头子自己做了一桌菜,烫了一壶老酒。两杯酒下肚,话就来了。他先抱怨了水果越来越难吃,又评价说当前的国际局势真乱,而后谈到了家里的固定电话。他说:“也不知道是谁把咱们家的号码给卖了,天天有人打骚扰电话,什么地产公司啊,旅游公司啊,有时候早晨五点钟就打过来!”
③我说:“那就把固定电话断了吧。”老头子瞥了眼放在沙发旁的电话机,咂了咂嘴巴说:“还是留着吧,家里有个电话,才像一个家。”
④先生说:“老爸真是个念旧的人呢。”
⑤我先生是台南人,在上海做生意。老头子还算比较宽容地接纳了他。结婚前,老头子嘱咐他说:“我女儿在家很受爱的,十指不沾阳春水,嫁过去,你不要欺负她。家务么摆个样子就好了,不要让她真做。”先生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也舍不得的。”
⑥婚礼之后回到上海,我给老头子放结婚录像,他看到我按台南的风俗跪拜给公婆奉茶那一段,眼泪忽然就下来了。我说:“这么大年纪了,哭什么呀?”没想到老头子跺着脚,抹着泪说:“我女儿哪里遭过这样的罪哦,那天我等了一夜都等不到你电话,就知道你嫁人后肯定受委屈了。”
⑦我觉得他有点矫情,又忽然有些感动。原来我出嫁那天,父亲竟然一夜未眠。
⑧后来,我给老头子买了部有答录功能的电话机,老头子很是喜欢。他的自动回答,好像只录给我一个人。他说:“囡囡啊,是你伐?我现在不在家。不是去锻炼,就是去买菜了,一会就能回来,听到嘟的一声,把你要说的话留下来好了。”
⑨每次听到,我都会笑。
⑩我怀孕后,老头子要接我回家养胎。他喜滋滋地整理出客房,买了新被褥。不过,第一胎,婆婆还是希望生在台南老家。为此,我和先生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之后,我给老头子打了电话,听着他的声音,满心委屈涌出来。可是讲给他有什么用呢?他也只能是一个人陪着乱操心。于是我说台南的空气很好,水果味道香甜,这里一切都好。
⑪我们聊了很久,直到无话可聊。要挂电话时,他问:“那个……你还有什么话没说吧?”我说:“没。”
⑫一向快言快语的父亲听了,慢慢地说:“空气好,吃得好是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心情好……我这几天都在家。如果你烦了闷了,就找我老头子说说话。”
⑬“哪有什么烦闷啊。”我连忙说。“没有更好。”老头子在电话那边笑了。但在电话挂断时,我听到话筒里传来一声轻轻的叹息。
⑭女儿一岁的时候,我带着她回到上海。那天老头子一直在笑。喝了酒,话就多了。他拉着我先生说:“我跟你讲,你不要以为你在台湾,我就没办法了。你要再敢欺负我女儿,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当时先生听了哈哈大笑,回程的路上却有些不悦,诘问道:“咱们吵架的事,你和他说干什么?”
⑮“我从来没说过。”“那他为什么对我说这种话?”我靠在车窗上,有点懒得回答。我说:“等女儿长大,你或许会懂吧。”
⑯一年后,老头子突发急性肺栓塞去世。人走得很快,没什么痛苦,我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先生帮我办的后事,十分风光。老头子的那套房子,先生建议我把它卖掉,我没同意。先生说:“那把固定电话拆了吧,又没有人用。”我说:“先留着吧。”
⑰去年年底,因为种种积蓄已久的矛盾,我和先生的感情终于走到尽头。痛苦之余,我却迟迟没有下定决心离开他;我更舍不得的是女儿,不忍心让她吃苦;然而留在这个家里一直委屈自己,我又怎能甘心?……
⑱除夕那天晚上,我翻来(fù) 去地睡不着,拨了那串熟悉的号码。铃声响了几声,就听到了老头子的声音传过来:“囡囡啊,是你伐?我现在不在家。不是去锻炼,就是去买菜了,一会儿就能回来,听到嘟的一声,把你要说的话留下来好了。”
⑲这声音给我慰(jiè) ,让我冰冷的心一下子暖和起来。
⑳老头子说得没错。家里有个固定电话,你至少还有一个家。
在括号内给相应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
|
|
段落 |
内容概括 |
②—④ |
事件①:父亲抱怨受到固话的骚扰,却不同意拆除它。 |
⑥—⑦ |
事件②:父亲没等到我新婚夜的电话,认为我受了委屈。 |
⑧—⑨ |
事件③ |
⑩—⑬ |
事件④ |
⑯ |
事件⑤ |
⑱—⑲ |
事件⑥ |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⑦段中加点词语“矫情”和“感动”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我觉得他有点矫情,又忽然有些感动。
⑴矫情:
⑵感动:
第⑫段中的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表达很形象,情感很丰富。请认真品味,任选其一加以品析。
一向快言快语的父亲听了,慢慢地说:“空气好,吃得好是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心情好……我这几天都在家。如果你烦了闷了,就找我老头子说说话。”
结合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
阅读《信客》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对文中划直线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表现老信客不计私利、处处为人考虑的美德。 |
B.“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说明繁华多变的都市生活冲击着居住在落后农村的乡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信客对这一切感受最为迅速,最为真切,也最为深刻的。 |
C.“满脸戚容”,“一路上想了很久”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
D.“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作者在句中流露出了对旧中国农村的封闭,落后与农民生活贫穷的慨叹和对农村的厌烦。 |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己的冒险家们”指的是甘于出去冒险拼搏的家乡英雄。 |
B.这位信客集善良、忠厚、宽容、理解、诚信等美德于一身,竭诚为乡亲服务,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为人们排忧解难,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虽然嘴上不说但是他是放在心上的。 |
C.本文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
D.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设问手法,反映信客对他人的理解,体谅与宽容。 |
体现节选文语言特色正确的一项是()
A.排比成分,气势宏伟 | B.朴素平实,自然流畅 |
C.质朴典雅,警辟畅达 | D.生动形象感情细腻 |
体现节选文字内容的关键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羡慕嘲笑人头济济 | B.沉稳重担乡情情义 |
C.憎恨升沉荣辱血汗和眼泪 | D.代价可怜连声诺诺 |
阅读《故乡》中节选的文字,完成小题。
阅读《故乡》中节选的文字,完成9 -13题。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脽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芒远罢了。
我在蒙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一句中“这地步”一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地步”指代“我”与闰土的关系,不仅失去了儿时的亲密友情,而且两个人彼此不能够了解、相通。 |
B.“这地步”正是“我”的一种极大的感慨,因为这感慨,“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看到了农民命运的悲惨、生活的极度穷困,看到了封建势力对像闰土一般的农民精神上和生活上的双重摧残。 |
C.“这地步”是指我与闰土的隔绝。因为在闰土的意识中,儿时的友伴已成了老爷和奴仆的关系。 |
D.“这地步”主要因为我比他富有,他太贫穷了,我们不是一个阶级的人。 |
下列说法分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再现了故乡中美丽的景色,是实写,是对主题的升华,展现了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和向往。 |
B.回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并没有多少变化,变化的是我的心境。 |
C.我对理想中的故乡充满希望,在结尾议论也是积极乐观的。 |
D.我正在走的路,是指正离开故乡的路,正在走的道路。 |
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故乡》中的“我”是一个在自己的“故乡”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落脚地,已经没有了自己精神的“故乡”的现代知识分子。 |
B.“我”同情豆腐西施杨二嫂的人生命运,豆腐西施杨二嫂却不会同情他。“我”无法同她建立起精神的联系。 |
C.但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到了现在,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我”很想念闰土,可闰土却不在想念着“我”。 |
D.闰土说说的“不懂事”中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 |
下列句子分析错误的一项()
A.儿时的“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 |
B.现实的“故乡”,面目全非,沉寂、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悲哀”。 |
C.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一点也不一样,那时的故乡多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单纯。 |
D.“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下列句子分析错误的一项()
A.“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就是“我”对故乡的理想。 |
B.“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把所有这一切都视为根本不能战胜的。原因就是生活太贫穷了。 |
C.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闰土不再把“我”视为平等的、亲切的朋友了。这个称呼带着一种“敬”,但同时也透脱着一种“冷”。 |
D.闰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说明他心里颤抖着多少真挚的感情呵!但封建的礼法关系却把所有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内心里。 |
隐忍的痛,肆意的爱
(1)医院里。医生瞅了X光片半天,让母亲走两圈。
(2)母亲走得很慢,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医生问,这样瘸着多久了?我有些不高兴,一直都这样,哪是瘸呀?
(3)母亲忙说,17岁时上地里干活,跨一个沟坎时闪了一下,就这样了。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不疼?
(4)父亲说,一直都疼,前两年活重,下地拾棉花,她弯不下腰,就跪着一步一步地挪。
(5)我和弟弟都瞪直了眼睛。医生摇着头,不可能啊。腿骨脱臼了,怎么走呢?他指着片子说,你看,腿骨脱出骨巢,偏向一边,骨巢里已长满了厚厚的细胞,都长平了。现在腿是靠着臀部的肉支撑着,上面的肉都磨死了,成硬硬的结块。即使手术把骨巢刮平,要让骨头重回原位也是不可能了。
(6)一股深秋的风从窗外吹过,吹动了母亲额前那一绺枯黄的头发,母亲似乎瑟缩了一下。
(7)医生感叹道,真是奇迹!你看她全身都变形了,怎么不觉得整个身体都疼呢?
(8)在我们的目光下,母亲两手扭着衣角,低头掩饰着不自在。我鼻子一酸,急忙转开脸。
(9)记忆中,家中光景很是贫窘,父亲的腿不能干重活,矮小的母亲就扛起了重担,背起沉重的喷雾器给秧苗打药,弯着腰除草,低着头做饭、缝衣……竟然搜索不到静坐的记忆。近几年,我师范毕业,弟弟下学打工,父亲的腿也渐渐康复。谁知弟弟又早早有了孩子,母亲忙前忙后,日夜都抱着孙子……
(10)回去的时候,离车站不过200米,我们却用了很长时间。父亲扶着母亲走在前面,母亲不愿被弟弟背着。她说,以后的路还长呢,都要你们背着?
(11)每次出门,我们总是走在前面,嫌母亲走得慢,现在,我们的目光终于落到这个世界上离我们最近,却最少注意的那两个人身上。一直以来,我们的目光,只看向自己,灼热地投向神秘的前方,从来没有回过头看一看,始终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儿女身上的父母,他们的目光里有没有隐忍的痛、化不开的渴望?
(12)深秋的阳光静静洒下来,落到因萧索的风吹得有些苍凉的母亲身上。母亲的背影一如20来年的老样子,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这一次,我却仿佛听到骨肉厮打,血肉模糊的呻吟,每一步都像尖锐的刀深深刺到我的心里,心里也是一片血肉模糊。
(13)我任凭汹涌的泪水肆意流淌在秋风中,母亲,30年来,是什么力量竟能支撑一条“掉”了的腿,挑起我们晴朗蔚蓝的天空,自如行走在天地间?
(14)泪眼蒙眬中,我听到弟弟重重地说,明天我们就去省城大医院里看。真不行,我和姐就是您的双腿。
(15)不知是不是泪眼闪动的关系,我看到,母亲单薄的肩膀在颤抖着。她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像极了舞蹈着的美人鱼。那是喂养我们、给我们无穷力量的姿势,那是生命华美的律动,那是为爱在刀尖上舞蹈着的奇迹!细读全文,谈一谈你对题目“隐忍的痛,肆意的爱”的理解。
请从词语理解和表达效果等角度,赏析第⑨段加框的词语。
医生眼镜后的眼珠凸出来,就这样“走”了30年?不疼?第②、⑩、⑩段中画横线的语句多次写到母亲“左脚抬起,落下,右脚抬起,更深地落下,就像右边的地板随着脚的落下陷下去一截”,请品析其表达作用。(4分)
第⑥段、第⑩段画波浪线的语句多次写到秋风,请选择其中的一处,分析其作用。
我选第____段,其作用是:
打车App
①在北京上地的某软件园周边,十几辆出租车闲散地停在路旁.一辆出租车内,的哥打
着盹,时不时地望一眼架在仪表台上的手机,时刻等待着来自打车APP的“嘀嘀”召唤.
②为了在北京上地这个偏离市中心的地方方便拉上顾客,两个月前,的哥们都装上了各
种打车APP.打车App软件又称手机打车软件,简称打车软件,是一类可安装在智能手机系统
中的应用客户端.利用智能手机的GPS数据,地理信息系统和相应推送服务机制,实现乘客
和司机之间的信息交互。
③人们下载了这种手机客户端,就能随时随地叫车.在打车软件上注册手机号后,手机
自动定位,地图上可以看到周边5公里有众多出租车可供选择,按下“按住说话”键说出自
己要去的目的地,并进行发送,可选择加价金额.叫车后稍许等待,界面会跳出“订车成功”
的提示,随即订购到的出租车司机电话联系打车乘客.而出租车上可装起多个智能终端,随
时接受乘客叫车,
④打车软件缓解了人、车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具有广泛的生存基础。根据中国社科
院新近发布的调查报告,在北京等一些城市,53. 77X的人打车需要等10分钟以上;另一方面,
出租车的空驶率非常高,有时甚至能达到40%,加剧了城市拥堵.打车软件提供的信息撮合机
制,减少了出租车的空驶时间,提升了利用率,其在缓解打车难问题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⑤按照打车软件的约车规则,乘客在叫车时,可以主动加价以吸引出租车司机愿意来载
客.比如,本来正常打表,要20元车费,但在早晚高峰打不到车的时候,乘客在叫车时可选
择加5元、加10元、加20元等选项,以提高叫车的成功率,这一点违反了出租车不得议价
的规定.这加剧了出租车资源的分配不公.在加价机制的“激励”下,可能会导致加价现象
蔓延、市场混乱.
⑥打车软件的司机注册时,无法核验,容易混入假的士,招来黑车;也有不少乘客担心,
自己的行踪等信息上了互联网,可能会被滥用,存在安全风险。
⑦从驾驶的角度来讲,本来就是不允许用手机的.而使用该软件时,需要打电话确认乘
客位置,一边打电话一边开车违反交规,存在安全隐患。
⑧市场空间够大、定位够准确、盈利够容易,这些统统是环绕在打车App软件“头”上
的光环,全国各地尤其是一线城市,普遍存在的打车难问题,令打车App软件拥有了生存的
土壤和价值.然而,打车App如何寻求出租车公司合作、私家车能否引入等问题,都令其陷
入了“中国式困境”.App软件开发公司指出:在过去的一年,大概有30款像嘀嘀打车、摇
摇招车、的士在线这样的打车App软件上线。虽然有市场、有需求,但是打车App未来的发
展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未来盈利之路,依然很长.
⑨对此,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郭海燕指出:“打车软件是一项新生事物,发展有待引导,与
其封堵不如介入.”应该鼓励打车软件在实践申运用,避免简单禁止、粗暴管理,以达到“三
赢”的效果,北京的经验值得借鉴.请简要说明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打车APP的?
请简要分析第④段中加点词“有时”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另一方面,出租车的空驶率非常高,有时甚至能达到40jl,加剧了城市拥堵。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1分)
和而不同
①《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世界人类责任宣言》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而同样出自《论语》的“和而不同”,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②什么是“和而不同”?“和”即统一,和谐。包容“不同”,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在现实生活中,“和而不同”就是指大家在共同遵守基本原则、规范的前提下,承认、包容、尊重差异,以实现和谐幸福,共存共荣。“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③首先,“和而不同”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需要正视差异,包容差异,能够与自己个性、志趣、背景不同的人和睦相处。在与他人交往,发展自己的同时,获得真正的友谊和幸福。这就好比一个乐队,需要有不同的乐手,使用不同的乐器,循着共同的乐谱,遵守指挥的节奏,才可以奏出和谐美妙的乐章。反之,如果乐队成员都使用同一种乐器,虽然会整齐洪亮,但其单调乏味也可想而知。
④其次,“和而不同”有助于不同的民族和睦相处。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如何和睦相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这方面,中国有着深厚的理论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各民族及其文化特征得到充分的认同和尊重。共同的地理疆域,共同的历史命运使我国56个兄弟民族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贯主张,也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
⑤最后,“和而不同”有助于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在处理国际关系上,我国崇尚亲仁善邻,一贯坚持“和而不同”。国与国之间总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冲突。这就需要沟通,需要对话,正视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既是对“和而不同”的继承,也表达了21世纪人类和平、发展、共赢的共同愿望,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外交智慧。
⑥个人要发展,人民要幸福,国家要富强,世界要和平,这一切都需要“和而不同”。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有一句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应该是对“和而不同”的最佳阐释。分析全文论证过程,按要求填空。
文章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确定为全球治理的“黄金规则”谈起,提出中心论点:_____(1)__________,然后____(2)_________,接着从____(3)_____ 、____(4)______、___(5)________三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再次强调观点并总结全文。根据文意,下面两句话中最能体现“和而不同”思想的是____。(只填序号)
【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