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乙】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叩⑥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⑦此,酷类其声耳。”
【注】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 不能名其一处 名:         
②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        走:          
③款扉扣之 叩: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无敢哗/有乔山人善弹琴 B.一再之/今客
C.弹絮为业 /从草为林 D.酷类声耳/稍稍宾客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用“/”画出下列句子的两处停顿。(2分)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为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甲乙两段选文都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下面所选各句不属于侧面描写的选项是(  )

A.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D.凄禽寒鹘,相和悲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

乐君,达州人,生巴峡间,不甚与中州士人相接,状极质野,而博学纯至。先君少师特爱之,故遣吾听读。今吾尚略能记《六经》,皆乐君口授也。家贫甚,不自经理。有一妻、二儿。聚徒城西,草庐三间,以其二处诸生,而妻子居其一。

几五十年矣,每旦起,分授群儿《经》,口诵数百过,不倦。少间,必履慢声,抑扬吟讽不绝。其后听之,则延笃之书也。群儿或窃效靳侮之,亦不怒。喜作诗,有数百篇。先君时为司理,犹记其相赠一联云:“末路清谈得陶令,他时阴德颂于公。”又《寄故人》云:“夜半梦回孤月满,雨余目断太虚宽。”先君数称赏之,今老书生未有其比也。

(选自《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释】①少师:官名,辅佐太师的官员。②抑扬吟讽:用高低不平的调子背诵。③延笃:人名,著名经学家。④靳侮:戏弄。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特爱之 重:______

②必履慢声 曳:______

其后听之 蹑: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①群儿或窃效靳侮之,亦不怒。

②先君数称赏之,今老书生未有其比也。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乐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日光下 澈:穿透

B.

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C.

沙鸥翔 集:聚集

D.

庙堂之高 庙堂:朝廷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记而去 何陋

B.

其境过清 不物喜

C.

不可知真无马邪

D.

从者 学不思则罔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B.

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C.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D.

译文: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E.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F.

译文:我经常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G.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H.

译文: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4)下列对文本赏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体一致。“记”是古代一种散文题材,可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传记。“记”可以用来记事描写,也可以用来抒情议论。

B.

用词精妙。【甲】“翕忽”刻画出了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的特点。【乙】“春和景明”写出了春风和煦,日光明亮。

C.

写景有特色。【甲】采用了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乙】写景多用四字句,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D.

情感各异。【甲】情景交融,景色虽然优美宁静,但作者难以排遣忧愁,一直沉浸在被贬的凄凉心境中。【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襟。

阅读文言文,回答各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kuài)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拓稽(zhè jī)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注释]①会稽:古地名。②成:讲和,和解。③罢:同“疲”,疲惫。④锐:精锐部队。

(1)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百里奚举于 愿为鞍马(《木兰诗》)

B.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C.

勾践伐吴,吴败 三人行,必有我焉(《〈论语〉十二章》)

D.

女忘会稽耻邪 两狼并驱如故(《狼》)


(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成语“卧薪尝胆”出自[乙]文,这个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

[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D.

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经得起艰苦的磨炼,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请断两处。

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4)翻译[甲]文中画横线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请你根据[乙]文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

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不若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有删减)

【注】①候:侦察。②肉自生虫:比喻无中生有。③恶(wù):哪里,怎么。④诎:枉曲,冤枉。⑤不若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国家灭亡之前先逃走。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臣之妻臣(偏爱)

B.

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指责)

C.

今又私(灾难,祸患)

D.

之死者宜矣(同“向”,先前、从前)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是报王日 皆以美徐公

B.

宋之强,齐兵之弱 固国不山溪之险

C.

王自投车上,驰走 濯清涟不妖

D.

后又使人往视 真不知马也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又 使 人 往 视 齐 寇 使 者 报 如 前 宋 王 又 怒 诎 杀 之


(4)翻译下面句子。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5)【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这种“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由齐威王与宋王治国的不同结局,我们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阅读】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出师表》节选)


【乙】二年春三月庚午,大司马大将军光薨。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尚书事,而令群臣得奏封事,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具,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

(《汉书》节选)

[注]①光:大将军霍光。②上:汉宣帝。③山:霍山,霍光的兄孙。④领:兼任之意。⑤傅奏:陈奏,向君上报告。⑥异善:特殊贡献。⑦苟且:敷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先帝遗德______ 以下情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②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也。


(3)甲文中诸葛亮给后主的建议与乙文中汉宣帝的治国举措有相通之处,请完成下表:

诸葛亮的建议(简要概括)

汉宣帝的治国举措(用原文回答)

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论功行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