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反应mX(g)nY(g)  △H =" Q" kJ·mol-1。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温度、气体体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n
B.Q<0
C.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的质量分数减少
D.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科目 化学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探究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与空气中的SO2接触时,SO2会部分转化为SO3 。则“PM2.5”的颗粒物在酸雨形成过程中主要的作用是下列的

A.还原作用 B.氧化作用 C.催化作用 D.抑制作用

已知25℃时,Ka(HF)=3.6×10-4Ksp(CaF2)=1.46×10-10。现向1 L 0.2 mol·L-1 HF溶液
中加入1 L 0.2 mol·L-1 CaCl2溶液,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25℃时,0.1 mol·L-1 HF溶液中pH=1 B.Ksp(CaF2)随温度和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C.该体系中没有沉淀产生 D.该体系中HF与CaCl2反应产生沉淀

将标准状况下体积为2.24L的H2S缓慢通入100ml, 1.5mol/LNaOH溶液中(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充分反应,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A.c(Na+)+ c(H+)= c(HS-)+2 c(S2-)+ c(OH-) B.c(Na+)>c(HS-)>c(S2-)>c(H+)>c(OH-)
C.c(Na+)>[c(HS-)+c(S2-)+c(H2S)] D.c(HS-)+c(S2-)+c(H2S)=1.0mol/L

为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反应原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现象:
①向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中插入锌片,看到有气泡生成;
②向上述稀硫酸中插入铜片,没有看到有气泡生成;
③将锌片与铜片上端接触并捏住,一起插入稀硫酸中,看到铜片上有气泡生成,且生成气泡的速率比实验①中快;
④在锌片和铜片中间接上电流计,再将锌片和铜片插入稀硫酸中,发现电流计指针偏转。
下列关于以上实验设计及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①、②说明锌能与稀硫酸反应而铜不能
B.实验③说明发生原电池反应时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实验③说明在该条件下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D.实验④说明该原电池中铜为正极、锌为负极

下述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编号
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
A
将SO2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
证明SO2具有氧化性
B
将Cl2通入NaBr溶液中
比较氯离子与溴离子的氧化性强弱
C
将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收集后用冰水混合物冷却降温
研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D
分别向2支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不同浓度的H2O2溶液,再向其中1支加入少量MnO2
研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