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社会契约论 | B.天赋人权学说 |
C.人民主权说 | D.三权分立学说 |
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 |
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为依据,其他史学家必然接受 |
C.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有一定道理 |
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 |
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 | 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 |
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 | 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 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 |
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 |
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由此记载可知
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 | 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 |
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 | 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 |
有人评述秦朝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 B.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
C.从诸侯割据向专制政治转变 |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