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崔洪,字良伯,博陵安平人也。高祖寔,著名汉代。父赞,魏吏部尚书、左仆射,以雅量见称。洪少以清厉显名,骨鲠不同于物,人之有过,辄面折之,而退无后言。武帝世,为御史治书。
时长乐冯恢父为弘农太守,爱少子淑,欲以爵传之。恢父终,服阕,乃还乡里,结草为庐,喑不能言,淑得袭爵。恢始仕为博士祭酒,散骑常侍翟婴荐恢高行迈俗,侔继古烈。洪奏恢不敦儒素,令学生番直左右,虽有让侯微善,不得称无伦辈,婴为浮华之目。遂免婴官,朝廷惮之。寻为尚书左丞,时人为之语曰:“丛生棘刺,来自博陵。在南为鹞,在北为鹰。”
选吏部尚书,举用甄明,门无私谒。荐雍州刺史郤诜代己为左丞。诜后 洪,洪谓人曰:“我举郤丞而还奏我,是挽弩自射也。”诜闻曰:“昔赵宣子任韩厥为司马,以军法戮宣子之仆。宣子谓诸大夫曰:‘可贺我矣,我选厥也任其事。’崔侯为国举才,我以才见举,惟官是视,各明至公,何故私言乃至此!”洪闻其言而重之。
洪口不言货财,手不执珠玉。汝南王亮常晏公卿,以琉璃钟行酒。酒及洪,洪不执。亮问其故,对曰:“虑有执玉不趋之义故尔”。然实其常性,故为诡说。杨骏诛,洪与都水使者王佑亲,坐见黜。后为大司农,卒于官。子廓,散骑侍郎,亦以正直称。
(选自《晋书.崔洪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骨鲠不同于物:别人
B.喑不能言:假装
C.诜后 洪纠:检举
D.然实其常性乖:顺应

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惟官是视

A.慈父见背
B.彼且奚适也
C.仰观宇宙之大
D.自令放为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有过,辄面折之,而退无后言。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3)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崔洪的性格品行。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唐兴,承隋乱离,划祓荒荼,始择用州刺史、县令。授受之间,虽不能皆善,而所得十五。故叶气嘉生,薰为太平,垂祀三百,与汉相埒。致之之术,非循吏谓何?故条次治宜,以著厥庸。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仕隋为武阳令,以爱利为行。元武民以柠牛依妇家者,久之,孳十余犊,将归,而妇家不与牛。民诉县,县不能决,乃诣允济,允济曰:“若自有令,吾何与为?”民泣诉其抑,允济因令左右缚民,蒙其首,过妇家,云捕盗牛者,命尽出民家牛,质所来,妇家不知,遽曰:“此婿家牛,我无豫。”即遣左右撤蒙,曰:“可以此牛还婿。”妇家叩头服罪,元武吏大惭。允济过道旁,有姥庐守所莳葱,因教曰:“弟还舍,脱有盗,当告令。”姥谢归。俄大亡葱,允济召十里内男女尽至,物色验之,果得盗者。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既而得袍。
贾敦颐,曹州冤句人。贞观时,数历州刺史,资廉洁。入朝,常尽室行,车一乘,敝甚,赢马绳羁,道上不知其刺史也。久之,为洛州司马,以公累下狱,太宗贳之,有司执不贳,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徙瀛州刺吏,州濒滹沱、滱二水,岁湓溢,坏室庐,寝洳数百里。敦颐为立堰庸,水不能暴,百姓利之。时弟敦实为饶阳令,政清静,吏民嘉美。旧制,大功之嫌不连官,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徙以示宠。永徽中,迁洛州。洛多豪右,占田类逾制,敦颐举没者三千余顷,以赋贫民,发奸槌伏,下无能欺。卒于官。
咸亨初,敦实为洛州长史,亦宽惠,人心怀向。洛阳令杨德干矜酷烈,杖杀人以立威,敦实喻止,曰:“政在养人,伤生过多,虽能,不足贵也。”德干为衰减。始,洛人为敦颐刻碑大市旁,及敦实入为太子右庶子,人复为立碑其侧,故号“常棣碑”。历怀州刺史,有关迹。永淳初致仕,病笃,子孙迎医,敦实不肯见,曰:“未闻良医能治老也。”卒,年九十余。
节选自《新唐书•循吏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婿家牛,我无豫:参加,参与。
B.弟还舍,有盗脱:脱离,远离。
C.有司执不贳有司:泛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永淳初致仕致仕:旧时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B.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C.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D.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兴起之初,为了铲除荒政毒害,朝廷开始有选择地任用州刺史、县令。文中选择张允济、贾敦颐、贾敦实这样的循吏,记录他们合宜的施政措施,以彰明他们的功劳。
B.张允济善于断案,治理有方。元武县一百姓控告妻子娘家不还他的牛,张允济的巧妙解决令元武县官吏非常惭愧;有老妇人丢失了葱,张允济极为重视,终于抓获了偷盗者。
C.贾敦颐品性廉洁,深受信任。贾敦颐入朝时,往往全家出行而且车破马瘦,以至于路上的人不知道他是刺史;贾敦颐任洛州司马时,因公事牵累被捕入狱,太宗对其严厉批评后原凉了他。
D.贾敦实宽厚仁惠,深得人心。洛阳令杨德干崇尚严酷刑罚,用杖杀来树立威势,贾敦实加以劝喻阻止;洛州人民在其兄贾敦颐石碑的旁边,为贾敦实也立了碑,以表达对他的爱戴。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行人夜发,遗袍道中,行十余里乃寤,人曰:“吾境未尝拾遗,可还取之。”
(2)旧制,大功之嫌不连官,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徙以示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长沙比:等到。
B.不少暇佚:安逸。
C.文虽善,不也与:赞许。
D.虽以此二者忤物谤速:加快。

对文中两处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B.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
C.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短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遍读经书,通晓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令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趾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帅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祚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邀劫:邀人抢劫
B.多赍金币金币:钱币财物
C.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踪迹:作动词,追踪探访
D.帝以践祚岁久践祚:登上帝位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B.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城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C.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D.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历经三朝,七次出使。其中六次都是永乐年间奉明成祖之命出使,只有一次出使是在明成祖晏驾之后,先后出使过三十多个国家。
B.明成祖命令郑和出使是出于政治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追寻明惠帝的下落,另一方面是为了到海外炫耀军力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裕。
C.郑和出使西洋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扫清海道,保护商旅;发展了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所出使的国家纷纷纳贡称臣。
D.郑和深通外交之道,对番国君长恩威并施。他在外交上主要采用怀柔的方式,动用武力大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2)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断8处)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杨素蕴,字筠湄,陕西宜君人。顺治九年进士,授直隶东明知县。东明当河,决后,官舍城垣悉败,民居殆尽,遗民依丘阜,仅数十家。素蕴至,为缮城郭,招集流亡,三年户增至万余。山东群盗任凤亭等剽掠旁郡,扰及畿南。素蕴设计降其,散其胁从。十七年,举卓异,授四川道御史。疏言:“臣言官也,宜言为事。然今下所患,正在议论多成功少。国家建官分职,各有所事,则平天下无余事。更原皇上推诚御物,俾人人得展其才,尤端本澄源要也。”
十八年,圣祖即位,辅臣政,出素蕴为川北道。三桂见素蕴前奏,之,具疏辨,并摘“防微杜渐”语,谓意含隐射,语伏危机。诏责素蕴回奏,素蕴言:“防微杜渐,古今通义。臣但期藩臣每事尽善,为圣世纯臣,非有他也。”下部议,坐素蕴巧饰,当降调,罢归。居十年,三桂反。尚书郝惟讷言:“素蕴首劾三桂,云当防微杜渐。在当日反状未形,似属杞忧。由今观之,则素蕴先见甚明,且国直陈,奋不自顾,其刚肠正气,实有大过人者!亟宜优录。”乃命发湖广军前,以原品用。会丁父忧,服阕,乃赴军前。康熙十七年,襄阳总兵杨来嘉、副将洪福等叛应三桂。大军运饷,自襄至房、保路险狭,舟车不通,岁调襄阳、安陆、德安三郡丁夫担负,饷苦不继。素蕴访知谷城有小溪可通舟,乃行山谷开饷道,由是水运通利,省丁夫什九,军乃无乏。二十六年,授安徽巡抚。会岁饥,上疏请赈,甫拜疏,即檄州县开仓赈给,全活甚众。寻调湖广巡抚。二十八年,大旱,疏请蠲免武昌等属三十二州县钱粮,上遣户部郎中舒淑等会督抚勘灾。舒淑至武昌,素蕴适患暑疾,寻称病乞休,上疑其托疾,夺官。命甫下而素蕴已卒。
先是,湖北郡县疾苦最甚者,如应城谷田科重,监利一年两赋,为民害数十年。素蕴得其实,条为两疏。未及上而病革,口授入遗疏,曰:“此疏行,吾目瞑矣!”(《清史稿·列传五十七》,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蕴设计降其渠:头目
B.辅臣政柄:执掌
C.三桂见素蕴前奏,之恶:讨厌
D.乃行山谷开饷道 按:按照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宜言为事勇气闻于诸侯
B.正在议论多成功少 鸟倦飞知还
C.且国直陈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D.尤端本澄源要也宾主尽东南

翻译下列句子。
(1)素蕴适患暑疾,寻称病乞休,上疑其托疾,夺官。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I卷文言文中杨素蕴为官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