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 池 王 建
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 、植物 的景象。
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请仔细品味并说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忽如”二字的妙处。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 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下列 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世人盛爱牡丹/山寺桃花始盛开 | B.香远益清/开卷有益 |
C.亭亭净植/东西植松柏 |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为人知 |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
。(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莲为写作对象,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
B.本文以花喻人,用菊花比喻隐逸者,用牡丹比喻富贵者,用莲比喻君子。 |
C.《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一种记叙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情。 |
D.“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
心灵的灯
在寂静中光明
在热闹中熄灭
向日葵对那些未见过白莲的人
承认他们是最好的朋友
白莲出水了
向日葵低下头了
她亭亭的傲骨
分别了自己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第一首诗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白莲出水了,向日葵低下头了”,出水的白莲是怎样的形象?向日葵为什么“低下了头了”?
读下列首小诗,回答问题:(4分)
弱小的草呵!
骄傲些罢
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这首小诗出自《》,作者是___________。
请写出你对这首小诗的理解,并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望岳》诗,完成下列试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