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词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中国各报刊上的有( )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新政 |
B.民国、孙文、共和、三权分立 |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謇 |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抗日 |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是发达资本主义之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阶级消失,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不复存在,剩余价值消失,以劳动券衡量产品价值,货币、贸易、商品市场因而丧失了存在的的必要。对比斯大林模式,我们发现斯大林模式()
A.总体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
B.基本实现了国家职能的去政治化、去暴力化 |
C.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实验 |
D.不符合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 |
瑞典被认为是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介于国家社会主义与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之间的道路)的典范,但人们现在普遍认为瑞典的福利国家制度陷入危机之中,如失业危机、老龄危机、财政危机、社会危机、制度危机,在20世纪50-70年代运行良好,并得到普遍认可的福利国家制度,进入80-90年代以来却饱受争议,甚至陷入危机,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经济增速放缓 | B.福利水平高 |
C.人口老龄化加剧 | D.就业人口比重下降 |
罗斯福新政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正在为了保护没有特权的人免受剥削而寻求方法;在另一种意义上说,政府正在与私营企业进行竞争,并且逐步去代替它们,但是,并没有使公司与资本主义断绝关系。”这段话表明罗斯福()
A.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
B.认同社会主义思想 |
C.仍坚持私有制与自由企业制度 |
D.认为道义责任高于阶级利益 |
“自大萧条以来,股市上下起伏很多次,但对收入趋势并未产生像大萧条那样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1987年秋天的股市波动。这和1929年的股市波动是极其相似的,股票市场下跌的量几乎相同,下跌的天数也几乎相同。……但世界经济在1987年秋天并未陷入低迷。”下列推论最符合作者意思的是()
A.股市起伏与经济危机没有关系 |
B.证券业改革避免了经济危机发生 |
C.单纯股市崩溃不足以引发大萧条 |
D.股票市场日趋稳定 |
大萧条期间,哈佛大学教授汉森指出,资本主义正经历着长期停滞,停滞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开垦区的终结、大型个体新工业的消失、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以及节省资本革新的推广等因素,正在结束作为资本主义增长过程中心的新私人投资的机会。根据上述观点,我们推断他应对危机的主张应该是()
A.增加政府投资 | B.实行国有化 |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 D.实行福利国家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