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等资料整理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
灭六国后,针对地方政治制度问题,秦王朝曾有重要的辩论。多数大臣赞成恢复分封制,而李斯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2)结合材料,分析秦始皇和李斯决定推行郡县制度的历史依据。与分封制相比,该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请根据所学简要概括。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方自治的呼声在社会上骤然兴起。
材料三:康有为在1902年指出,欧美、日本等国强盛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中国所以“败弱”,原因在于“官代民治”,因此救中国之道,“听地方自治而已”。
梁启超认为,“抑民权之有无,不徒在议院参政也,而尤在地方自治,地方自治之力强者,则其民权必盛,否则必衰”。
某留日学生则认为,“地方自治制最完全者,其实业必最隆起,其国力必最强盛。地方自治制与实业要有密接之关系”,“吾民族欲自发达其实业……非亟亟趋向于地方自治之规模而进行不可”。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一卷、马小泉《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等资料整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以上三人对地方自治问题论述的不同角度,并概括由此反映的时代背景。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18世纪80年代,美国政治家麦迪逊写道:“全世界将初次看到一种以颠倒一切政府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全世界将看到整个社会权力到处服从于各部分权力;全世界将看到一个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怪物。”
——摘自《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摘录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
第一条第七款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送合众国总统;总统如批准,便须签署,如不批准……进行复议。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於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怪物”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怪物”具有“头脑听从四肢指挥的特征”?
(2)麦迪逊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建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的共和政体,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平衡机制”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在齐国推行了涉及产业、税收、价格等多个领域的政体配套改革,第一次形成了系统性的国民经济治理体系。他建立了国储粮制度,国家采购囤积了大量粮食,其数量足以控制市场粮价的波动,以达到丰饥平衡的功效。实行盐铁专卖政策,如在冶铁业上,他实行国有民营,规定只要一发现矿苗,就马上要由国家保护和封存起来,有敢于擅自开采者,左脚伸进去的,砍左脚,右脚伸进去的,砍右脚。……管仲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视其为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
材料二管仲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商止战”,“和平称霸”。就国家内政而言,“以商止战”就是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至于造反。就与各诸侯国的关系而言,“以商止战”就是扩大对外贸易,并以军事的威慑力维持均衡。齐国会盟诸侯,规定与会各国要修建道路,划一度量标准,统一斤两称数,好比是在创建一个区域经济的关税同盟体。
《论语·宪问》:“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儒家看来,他的思想统统都是异端邪说,遭到儒家的抵制,被后世淹没。
——以上材料均摘自吴晓波著《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之《管仲变法:两千多年前的“凯恩斯主义”》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管仲的评价,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思想“被后世淹没”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史初级教科书》与《(中学校适用)新制本国史教本》目录比较表
目录A 上古史: 三皇五帝 三代纪 春秋纪 战国纪 中古史: 汉纪 新纪 后汉纪 三国纪 晋纪 十六国纪 南北朝纪 隋纪 ——摘编自《国史初级教科书(卷上)》1903年版 |
目录B 绪言 第一编远古史 第一章邃古 第一节五族之缘起 第二节汉族之勃兴 第三节文化之发达 第二章唐虞 第一节君位之禅让 第二节苗族之征服 第三节威权之统一 第四节民政之注重 第三章夏 第一节夏禹之内治 第二节夏初之防御 第三节夏统之绝续 第四节夏祚之衰亡 ——摘编自《(中学校适用)新制本国史教本(第一册)》1919年版 |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明确清楚;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正确,合理充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表11820年,荷兰、英国、美国等国人口从事三大产业分布状况统计表
荷兰 |
英国 |
美国 |
|
农业 |
43% |
37% |
70% |
工业 |
26% |
33% |
15% |
服务业 |
31% |
30% |
15% |
资料来源:蒋昭侠《产业结构问题研究》。
表2 1950-1984年英国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及比重(万人,%)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人数 |
百分比 |
|
1950 |
126.2 |
5.6 |
1140 |
50.6 |
987.7 |
43.8 |
1960 |
106.2 |
4.4 |
1174.9 |
48.6 |
1136.2 |
47 |
1970 |
45.4 |
2.1 |
1024.7 |
46.6 |
1129.3 |
51.3 |
1980 |
36.1 |
1.6 |
891.8 |
39.4 |
1336 |
59 |
1984 |
34 |
1.6 |
712.9 |
33.7 |
1368.5 |
64.7 |
资料来源:方甲《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
表31990-2001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三大产业构成(%)
年份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1990 |
1.9 |
35.0 |
63.1 |
1991 |
1.8 |
32.8 |
65.4 |
1992 |
1.9 |
31.8 |
66.3 |
1993 |
1.8 |
31.4 |
66.8 |
1994 |
1.8 |
31.6 |
66.6 |
1995 |
1.9 |
31.7 |
66.4 |
1996 |
1.8 |
31.5 |
66.7 |
1999 |
1.5 |
26.3 |
61.2 |
2000 |
1.5 |
25.9 |
61.6 |
2001 |
1.0 |
27.4 |
71.6 |
资料来源: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1)根据表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表1中三国产业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
(2)根据表2,指出英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根据表3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光绪元年(1875)初,郭嵩焘上奏《条陈海防事宜》,主张“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方之基”。同年,清廷任命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郭嵩焘在处理外交事务合乎国际惯例,给驻在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光绪三年,郭嵩焘上奏清廷,建议在华侨集中的各埠设领事以护民,清廷迅速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了领事馆。郭嵩焘建议总理衙门编纂《通商则例》发给各省并各国驻华公使,使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有所参本。
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时,湖南士绅群情激奋,要开除他的省籍。有人编了一副讽刺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后来,郭嵩焘被迫辞职回到故乡长沙,全城遍贴揭帖指责他“勾通洋人”。光绪十七年(1891年)郭嵩焘病逝。李鸿章奏请朝廷宣付史馆为郭立传,并请赐谥。朝廷降旨曰:“郭出使外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故不准立传赐谥”。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郭嵩焘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