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1858年),天津。”上述材料表明( )
A.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
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
C.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
D.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漕运发达,天津“粮艘商舶,鱼贯而进,迨无虚日”。清朝一度解除海禁,有天津文人描绘说:“百宝都从海舶来,……怪怪奇奇洋货街。”能够涵盖材料信息并反映天津历史发展的表述是
A.明、清时期天津经济持续繁荣 | B.运河漕运使天津商贸不断发展 |
C.海上运输兴起促成了天津商贸持续繁荣 | D.水运通道便捷保证了天津商贸不断发展 |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裁夫专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对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 | B.在明朝以前政府并不完全直接统属于王室 |
C.明朝以前的中国采取集体决策方式 | D.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 |
《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
省(中书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 B.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 |
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管理 |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
某史学家认为:“后世官制,变化繁赜。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以下的相关评述中正确的是
①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
②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
③作者对“原理”开创者持赞赏态度
④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②③ |
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发兵必须左、右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上文“右在”后空缺部分应是
A.皇帝 | B.太尉 | C.御史大夫 | D.丞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