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雪
阮萍
①在冬天作客的雪往往是鹅毛大雪,这种通常是需要呼啸的风声鸣锣开道的,需要鹤辇鸾车虚张声势的。中庸的雪显然不是折中雪,而且和这种隆重热烈的气氛相反,中庸的雪的到来简朴冷清,或者说悄无声息,是有着微服私访的味道。
②起先一直是云淡风轻,淡黄的阳光像一樽薄酒,暖暖洒在人身上。这种日子使人忍不住要想起淡青的树干和雪白的花朵的;然后天阴起来了,刮起了风,风不大,吹在脸上像一绺绺帛贴在脸上的凉,这也是正常的。这样阴了两天,天空由浅灰慢慢变成深的银灰,这种灰是含蓄而尊贵的,是琦年玉岁消逝了灰,是珠覆纷沓走远了的灰,是大有深意、藏而不露的。然后,眼前掠过一粒细小的白,是雪吗?定眼再看,已倏忽不见了,风也不见了。天气说不出是冷还是暖,冷暖交汇的样子,这种天气坐在寂静的车厢里是要引起假寐遐想欲望的。
③睁开眼时,发觉窗外的柏油马路湿湿的,显得黑而幽深,映着天空和行人的细碎倒影。路边是一层白,霜也似的,但却是雪,因为雪花就在窗外飞舞,小的像针尖,大的如雨点,但没有雨点那样饱满结实。雪花和雪花之间的缝隙很大,疏疏朗朗,像是银灰天空上敲打下来的一些琐屑,带着来历,各怀心事,自成一体。所以落下的时候,它们是衣食无忧的倏然。有的不时翻两个身,再拐到旁边和别的雪花耳语两句;有的很专注,呈一条很细的直线,仿佛要去赴一个什么宴会,而这场宴会是极具吸引力的,任凭行驶的车再怎么鸣笛也不会分神,雪们心无旁骛。
④落在房顶上的雪是动感,鳞鳞的瓦间涌动着白色的浪花;落在国槐上的雪是温柔的,枝条上长满密密的白色绒毛,而且那树枝竭力伸展的样子是令人感动的,像等待了很久的衷心耿耿的情人,只待雪花落尽,便合拢臂膊相拥而泣的。四季常青的柏树不会有这份浪漫,它们塔似的身子严谨端肃,像满腹经纶的学士,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云蒸霞蔚,外界的干扰都是没有光彩、没有意义的。只有当车经过时,才发觉柏树的枝桠间挂着一团团的雪,像鸟一样优雅地栖卧着。
⑤下了车,迎面扑来的空气不再干燥得令人无明火起,是久违了的清冽湿润,像夏天时站在气势恢弘的瀑布前的感觉。每一个毛孔都在臃肿的棉衣下张开,尽情地呼吸,自由地吐纳。
⑥雪是薄薄的一层,所以踩上去不会有“吱嘎吱嘎”的声响,它也是悄无声息的。偶尔有轻微而短促的“嗦嗦”声,也是亲切的,像村妇在雨天嚼着家长里短的舌头。雪的白也不是泛着光泽令人起敬的白,是那种骨质的苍白,这种白是朴素的,既不会让你自惭形秽也不会让你居高临下,更不会为与它的邂逅而感到突兀。这种雪像是消失了很多的朋友,离去时心中会有淡淡的遗憾,到来时也不会欣喜若狂。因为这种朋友不是两肋插刀那种类型的,很多时候他只是听众,听你絮絮叨叨地诉说,最后轻拍你的肩作为安慰。在你生病时不会送上玫瑰花,只在床头放上苹果和一张式样普通的卡片。他淡若春风,有时你会想起他,有时又把他忘得一干二净。所以他的到来只会在心中产生无以名状的踏实感。
⑦这种雪是平易近人的,最适合刘禹锡的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小小的火炉跳动着小小的火苗,足以抵挡这种雪带来的寒意;而加上新醅的漾起泡沫的酒,室内便是暖意融融了。你看,这种雪多么懂得人情世故!它的不彻底的白意味隽永,像一个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优点,但是心里那份纯真的梦幻是永不消逝的,这种雪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关爱,入微到每一个细节,但却做得含而不露,它是雪中的隐者。
读第①段,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中庸的雪”和“鹅毛大雪”的特点?(2分)
文章重点是写“中庸的雪”,却从普通的雪写起,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很有张力,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文章最后说,“这种雪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性的一种关爱”,联系全文分析,这种“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共15分)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及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所谓的“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捧扬、社交等因素阻碍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时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的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上,在文学艺术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绩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馆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为第②段横线处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第②段论述了所谓“天才”“神童”的可悲后果之后,紧接着在第③段列举了牛顿等人勤学成才的事例,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是什么?
选文第④段划线处变成“其实不仅是文学艺术,在科学上也是一样”行不行,为什么?
选文第⑤段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对“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共15分)
蔬 菜 防 癌 的 真 相
①医学家和生物化学家很早就发现蔬菜具有防癌的神奇作用,并指出蔬菜的此种神奇作用不只是因为含有维生素与矿物质,更重要的是拥有许多我们尚不清楚的“秘密武器”。现在这些“秘密武器”已经大体上弄清,计有异鹰爪豆碱、萝卜硫素、苯乙基一异硫氢酸盐、吲哚、萜烯、植物化学钾等。
②切莫小看这些名字稀奇古怪的成分,正是它们在人体内筑起了抵御癌症侵袭的防线。
③第一道防线:植物化学物质阻止人体内致癌物质的形成,消除癌症发生的内在基础。如番茄、草莓、菠菜中的酸类,可阻止致癌物亚硝胺产生;圆白菜与绿菜花中的吲哚,可改变体内雌激素分解为某些致癌物的代谢过程;葱蒜类含有的有机硫化合物,可中和掉人体内的潜在致癌物。
④第二道防线:如果仍有部分致癌物侵入人体细胞,那么植物化学物质即可激发细胞中的蛋白分子,将“入侵者”包围起来,同时细胞膜会自动打开一个缺口,将这些有害物“驱逐出境”。如绿菜花中的萝卜硫素、菜果中的鞣花酸、橘类水果中的萜烯等成分即有此种作用。
⑤第三道防线:如果已经形成了癌病灶,只要较小(直径1~2毫米)植物化学类物质就可直接将其消灭掉。如大豆中的异鹰爪豆碱,即可将1~2毫米的小癌灶“吃”掉。
⑥假如把这些抗癌物质从蔬菜中提取出来,依然能有效地抗击癌症吗?这个问题尚在研讨之中,不能得出肯定结论。科学家主张最好多吃原装蔬菜,而不是热衷于服用其提取物或由此制成的药品,至少目前应该如此。
⑦如何提高蔬菜的抗癌效益呢?首要的一条是注意多品种搭配,发挥蔬菜的集体力量。美国夏威夷一个科研小组在调查了大量癌症病人的食谱后得出结论:蔬菜的抗癌性来源于整个蔬菜类。他们对332名肺癌病人及865名健康人的试验发现,蔬菜丰富的饮食与肺癌危险性之间确有着可靠的联系,但这种保护人体的作用来源于蔬菜的“集体力量”,而绝非“个人英雄主义”。
⑧为达此目的,营养学家建议每天进食蔬菜不得少于5种:至少一种富含维生素A,至少一种富含维生素C,至少一种属于高纤维,每周多吃几次叶部或根部蔬菜。举例:清晨吃蔬菜叶,午餐喝菜器,晚餐选择薯类或其他蔬菜,烹调面食或肉食时加入蔬菜,如花菜、胡萝卜等。
⑨另外,还应充分考虑到蔬菜养分的时间性,力争在其养分含量处于高峰期食用之,所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也。例如,7月份的番茄维生素含量是2月份的2倍,夏令的黄瓜维生素含量是冬季的2倍,6月份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含量是隆冬时节的1.5倍等,这些蔬菜在夏季食用抗癌效果最佳。
⑩最后,还要考虑到足够的进食量。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生化学家布鲁斯·艾姆斯强调,一个人在一天中蔬菜的总摄入量不应低于总食物摄入量的50%,否则对人体的保护作用难以实现。本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第②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⑧段中的“为达此目的”中的“此”指的是什么内容?
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子除了举例子、列数字以外,还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在介绍提高蔬菜抗癌效益的方法时,采用具体的逻辑顺序是什么?()
A.由整体到局部 | B.由主要到次要 |
C.由一般到个别 | D.由原因到结果 |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一诗句来源于《金缕衣》,原意是强调珍惜青春少年时,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而文中运用时赋予了它别样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指出来。
现在很多小孩从小挑食,更害怕吃蔬菜,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告知他们“蔬菜防癌的真相”,让他们受到启示,从而告别挑食的坏习惯。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小题(共20分)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⑩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题目“龙眼与伞”有何作用?
品味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2分
第③-⑤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亢奋”→“ ”→“”的变化过程。
请你说说文中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写了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老师的故事?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第⑧段划线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说说结尾段的作用。
结合实际,谈谈你读完此文后的感受。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桂林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盛唐时的好时光,豪情万端李白的咏唱,孟浩然满怀期望地顺流而下,直奔江南。就这样一次文人相送,三月,一个明媚如画的春天,独独让个扬州占了先机,自此春色无边。
②于是,隋唐以来,文人墨客们总是无比神往扬州,总把扬州视作一幅曼妙鲜丽的图画,编织在他们长吟短叹的杯盏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代散文…… 怂恿着,诱惑着,臆想着,穿过春花兼秋月,掠过长亭更短亭,拨开岁月的风烟,只为那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下扬州。到扬州去。
③他们中有一代君王,一世霸主,一群鼎盛诗家,一批锦心绣口的文章太守——隋炀帝,堪称是“成也扬州败也扬州”:为了一个琼花梦,生生开凿了一条大运河,虽然成就了南来北往水运通途惠及后世的天下大事,却落得个杀身亡国走黄泉。千年之后,从康熙到乾隆,祖孙俩皇帝每下江南一次,扬州的诗梦便膨胀很多,挡不住的诱惑,止不尽的传说,流传在大运河边、瘦西湖畔、杨柳晓岸,一如青草春生,岁岁年年……
④而更为吸引人,且令扬州变为一处文化磁场的,是那些才高八斗、倜傥风流的“文章太守”:杜牧、韩琦、王安石、欧阳修、苏轼……他们在扬州主事期间,理政事少,闲情事多,一个个不是“青山隐隐水迢迢”,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者干脆“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好不清雅自在,无愧为真名士者自风流!
⑤杜牧,可谓扬州知己也!从“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中的典雅而独具韵味的美色扬州,到同样出自小杜笔下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的华美、斑斓而迷离,凭空又多了些轻灵出窍之气,恍然如入神仙之境。
⑥一代词人姜白石,流连在国破城摧后的广陵,迷惘,多情,唏嘘不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还有元朝的萨都剌来此彻悟反省,明代的唐伯虎于扬州道上思亡妻,清朝的龚自珍更是狂放张扬,豪气冲天:“春灯如雪浸阑舟,不载江南半点愁。谁信寻春此狂客,一茶一偈到扬州。”
⑦够了!够了!无须再一一列举,就分明看见:烟花梦里的扬州,月明桥下的扬州,浅深红处的扬州,“青楼薄幸”的扬州,已然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豪情、温情和柔情。A.这里的飞檐古巷,这里的墨竹绿杨,这里的清风明月,这里的流水画舫……所有的美,在别处一样可以寻到,却又不尽相同。
⑧B.若论园林之盛,扬州不如苏州;若比湖山风物,扬州又不如杭州;再若说歌舞升平艳帜高张,扬州似乎又逊于金陵。地处里下河洼地的扬州,甚至都不及一衣带水的镇江,它没有山,却异想天开地从瘦西湖的花窗里借来金山一角——船行至小金山,不过一个馒头似的小土堆。少了登高望远的意趣,却丝毫不减其超拔芸芸众生的高度。这对于那些讲究胸有千丘万壑的诗人来说,所有的这些它都没有,却又都有—— 扬州的温和柔媚,蕙质兰心,恰如一位多情女子的款语消愁,慰藉了他们对仕途的期盼,对现实的失落,对人性的迷惘,以及对儿女情长的深切眷恋。
⑨他们来了,扬州留下了他们共同的诗梦,梦呓的对歌。扬州的一草一木,一尘一土,都成了他们诗词雅韵中一个个幽幽难诉复又击节慨叹的音符。他们走了,生命的活体虽然消失殆尽,精神的风貌却在诗文中永恒。
⑩而扬州,也不曾忘记他们,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道道人文地标,至今仍在那一卷卷诗文,一处处石碑,一个个船娘导游绘声绘色的解说中,留存下来,即为不朽。扬州,成了文人心口的那颗朱砂痣,亦是白月光下思故乡的尘世花苑……
(节选自扬州晚报网)阅读全文,分析“朱砂痣”的内涵。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任选一句)
“三月,一个明媚如画的春天,独独让个扬州占了先机”,请分析概括扬州之所以能占了“先机”的原因?
扬州的一草一木,一尘一土,都成了文人们诗词雅韵中一个个幽幽难诉复又击节概叹的音符。作为扬州人,让你情有独钟的景点是什么?请为该景点写一段导游词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13分)
把持住良知的标尺
①有人说,生活是一片深不可测的大海,波涛汹涌,暗礁浮沉。人在其中飘飘荡荡,渡去铅华,洗尽浮尘,最后只剩早已白发的少年,静静的伫立在时间的尽头,望着那无法触及的彼岸。但我却相信,良知是能带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最好航针。端平这把标尺,它就会指引你在人生航线中问心无愧的驶向理想的彼岸。
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武装抗元失败被俘后,在元朝劝他投降时写的一首诗。意在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与坚贞不屈的决心。这首诗,也成为文大夫无法摧毁的精神支柱,让他在无数个无眠之夜里平静地忍受折磨,坚定地拒绝降元,最终用良知在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成就了他的凌云壮志,无愧于他的赤血丹心。
③孟子曾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那么钱财和忠义之间呢?和珅就毫不犹豫的将自己内心的标尺倾向了黄金。他依仗为皇帝所宠,利用职权受贿贪污,其私产堪比国库。自以为机关算尽,但终被嘉庆帝抓住了把柄,落得个人财两空的下场。他倾斜了良知的标尺,也终因此举误了自己的身家性命,成为历史的污点,为万世所诟。
④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的智慧汇集于此,余音不绝,提醒与警示后人要以良知治世,诚义为人。然而,近年来,社会的风气却日渐下滑。
⑤有一句“笑话”如是说道:“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中国人喝牛奶,结石。”而但凡心存良知的人看到这句话想必都笑不出来。近年来,孔雀绿,苏丹红,落日黄等化工原料频频“走进”食品,而三鹿毒奶粉更是让国人心寒。再看看那些捡变质菜来卖的小商贩,那些说违心话的记者,那些不以正义而以利益为目的的律师.......这些恶性事件足以表明,失去良知后的国家是何等冷漠,而这些人又怎能说出自己不愧对于天,不愧对于人?
⑥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良知的背囊丢了,散到人间,成了撒旦的魔掌。良知的标尺一旦倾斜,便必然坠落地狱,万劫不复;而良知的树一旦开花,也定将连年富贵,万古流香。
⑦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而漫漫人生,我要把持住那杆最真的——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3分)
指出第②、③小节的主要论证方法,并结合文章内容,阐述其表达作用。
请根据第⑦段的语句,进行仿写,使得句意上下连贯。
,。作家王蒙新出版的《守住中国人的底线》一书是一剂唤醒国人良知的猛药。如果有一天,人们争相去扶摔倒的老人,对社会的丑恶现象深恶痛绝、嗤之以鼻,逐步回归人性的真、善、美,那么全社会时时处处就会充满春天的温暖,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把持住良知的标尺。(80-100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