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愿做沙漠科学事业上的铺路石
——记沙漠学家朱震达教授
冯锦川
今年56岁的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已经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
1952年,朱震达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随后,他被派往前苏联科学院进修深造。在前苏联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潜心研讨,勤奋实践,几乎跑遍了前苏联中亚辽阔的沙漠地区,取得了大量的可贵的第一手资料;锻炼了实地考察的才干,为他日后从事沙漠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院属治沙队,主要对北方地区的沙漠和戈壁进行综合考察。朱震达被选入这支队伍并任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队队长。塔克拉玛干沙漠沙丘类型相当复杂,环境十分艰苦,它历来被描绘成“死亡之海”。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他下决心要闯一闯,目的是要揭开“死亡之海”的内幕,研究它的特点与规律,以事实来澄清和纠正一些西方学者种种不科学的论断,还它的本来面目。
以朱震达为首的治沙队,在塔克拉玛干选择了风沙最严重的坡山地形作为半定位的观测站。通过连续3年的观测试验及考察,积累了风沙移动的资料,查明了裸露平坦沙质地表因子,风沙流结构和沙丘形态的变化规律。
沙漠化,是近年来各个国家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它关系到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500万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此,沙漠化成了当前干旱及半干旱区和沙漠研究中与人民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1977年8月,朱震达出席联合国在内罗毕召开的世界沙漠化会议。回国后他根据我国多年来对沙漠研究的情况认为,沙漠化在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同样存在,并直接威胁着草场、农田。因此,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沙漠研究就更应紧密围绕沙漠化来进行。但是,在当时,“沙漠化”这一概念并不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在众说不一的情况下,朱震达果断地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经过10年的研究试验,他认为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是防止沙漠化的根本途径;同时,沙漠化最危险的地区是在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沙漠化地区的农牧业发展战略、治理规划、不同类型的沙漠化土地整治模式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给朱震达的学术研究开拓了广阔天地。一向注重国际学术交流的朱震达,主张“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1978年以来,他依靠自己的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多渠道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他先后与40多个国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与日本、联邦德国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举办了多次国际沙漠化培训班、沙漠化讨论会等活动。1985年,朱震达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他在国内外的学术成就,引起了国家与科学院的重视。
朱震达在再次出任沙漠研究所所长时说:“我们的沙漠研究要立足两个方面:一是要面向土地沙漠化问题,这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二是要看到我国沙漠类型复杂,在世界沙漠中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同时要根据中国大沙漠的特点,抓住若干基础问题,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水平有所提高。我愿做沙漠科学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                             (选自《现代中国地理科学家的足迹》,有删改)
(1)对这篇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雄心满怀的朱震达,率领年轻的科考队伍第一次出征,踏进塔克拉玛干。可见“初生牛犊不畏虎”,年轻就是科学研究的资本。
B.占全球20%的人口、2/3的国家和地区,每年有500万到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沦为沙漠化土地。因此,沙漠化是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沙漠研究的中心问题。
C.在“沙漠化”这一概念已被所有科学工作者所接受时,朱震达组织全所主要力量,开展了对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并与有关生产部门合作进行治理模式的试验。
D.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国策为朱震达“博采各国之长为我所用,以我之长为国争光”主张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E.朱震达认为土地沙漠化问题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的大问题,因此要以沙漠化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出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这样才能面向世界。
(2)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3)文章主要介绍了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作出的哪些贡献?请分条列举。
(4)朱震达在沙漠科学研究事业上,辛勤耕耘了30多个春秋。像沙漠科学研究道路上的铺路石,让后来者踏着它永远奋进,为人类造福。请你就“技术”、“勇气”、“奉献”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文学的新贡献
桫椤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嫘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来,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
以网络小说为例。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源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作者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信息时代来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
B.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
C.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
D.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

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
B.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C.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作者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D.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常量”,文学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
B.在文学的“返祖”方面,网络文学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
C.“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作者代替读者进行思考,因为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
D.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面对争论和质疑,要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任继愈——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宗师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使命,任继愈先生卓越的学术贡献和不倦的治学精神是对这两句话最好的诠释。
任继愈先生1916年4月15日生于山东省平原县。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任继愈先生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编辑、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任继愈是当之无愧的大师,这种赞美不仅因为他的传奇经历和学术地位,更在于他一生谦恭平和,堪称学人典范。任继愈的一生,仿佛一部厚重的书籍;任继愈的学术思想,也犹如一座博大精深的图书馆。任继愈先生的专著有《老子今译》、《韩非》、《汉唐佛教思想论集》、《老子新译》、《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老子全译》、《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念旧企新》、《天人之际》、《墨子与墨家》、《竹影集》、《任继愈禅学论集》、《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老子绎读》。主编了至今仍影响甚广的鸿篇巨著《中国哲学史》、《宗教辞典》、《中国哲学发展史》、《中国佛教史》、《中国道教史》等,还主编了《道藏提要》、《宗教大辞典》、《佛教大辞典》、《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华大典》、《中华大藏经(续编)》。主编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上编)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他还致力于推动民俗学等学科的发展,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创办了《世界宗教研究》、《科学与无神论》等杂志,在提倡学术研究、宣传科学世界观、健全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一生勤奋治学,勇于创新,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任继愈在学术界的地位,台湾著名语言学家周法高这样概括:“他主编了一部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现在成为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的重镇,大有取冯友兰、汤用彤的地位而代之的趋势。”他提倡沉潜笃实的学风,主张在学术上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几分把握说几分话,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凤毛麟角”;他撰写与主编的多种著作多次再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其中《中国哲学史》四卷本长期作为大学教材,获国家教育部特等奖。
他提出“儒教是宗教”的论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总体认识和定位,是认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理论贡献,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思想界都公认中国无宗教,任继愈决定在“中国无宗教”这一他看来的谬论上有所突破。如果从当时世界思想界的形式来看,突破这一观点决不逊于从万马千军中杀出重围,因为不仅是外国的思想界认为中国没有宗教,就连中国的思想界,“中国无宗教”的观点也占据着“主流”。
目前,在学界,公认任继愈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则是:他认为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并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各阶层。他力图把中国佛教思想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并认为,道教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决不下于佛教。
任继愈一生为人低调,刻意远离公众视线。没有醒目的桂冠,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因其“学”而著其“名”,不负“著名学者”之谓。任先生是寂寞和孤独的,与当今的“准大师”于丹、“大师”余秋雨自不可同日而语,即便与同一天辞世的另一位国学大师季羡林相比,也是冰火两重天。
任继愈始终记着熊十力先生的勉励:“做学问就要立志做第一流的学者,要像上战场一样,义无反顾,富贵利禄不能动其心,艰难挫折不能乱其气。”大半个世纪以来,任继愈正是如此身体力行。
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任继愈先生一生为人低调,作者认为先生与于丹、余秋雨不可同日而语,包含着对先生的赞颂和对于丹与余秋雨的轻视。
B.文章第二段对任继愈先生自然情况的介绍尤其对他所担任的职务介绍略显多余,因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任继愈先生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
C.任继愈先生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撰写与主编的多种著作多次再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正因如此,他成为被人仰慕的一代大师。
D.本文语言平实,学术气息较为浓厚。读者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任继愈先生的一片赞美与崇敬之情。

E.他提出“儒教是宗教”的论断,突破了国内外思想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认识局限,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文章开头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使命,任继愈先生卓越的学术贡献和不倦的治学精神是对这两句话最好的诠释”,任继愈先生卓越的学术贡献和不倦的治学精神在本文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文章第三段作者列举了任继愈先生很多著作,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做学问就要立志做第一流学者,要像上战场一样,义无反顾,富贵利禄不动其心,艰难挫折不乱其气。”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陪衬人
杜朗多是个百万富翁,具有独创精神的工业家。而今又在商业上显露出他的才华。多年来,每当他想到人们尚未在丑女身上赚过分文,总是感叹不已。
有一天,杜朗多忽然心有灵犀。正像许多大发明家常有的情形那样,他的头脑中一下子闪现出一个新的念头。他在大街上溜达的时候,看见前面走着一美一丑两个姑娘。一望之下,他领悟到丑陋女子正可作为那漂亮女子的装饰品。他想,就像花边、脂粉和假辫子可以买卖一样,美女买丑女作装饰品,也是合情合理、合乎逻辑的。
为采办一批底货,杜朗多费了意想不到的力气。最初,他想直截了当地行事,只在楼道上、墙壁上、树干上和僻静的角落里贴一些方纸条,上写着:“征求年轻丑女从事简单劳动。”
他等了一个星期,没有一个丑女登门应召,倒有二十五六个漂亮姑娘,哭哭啼啼地来要求工作;她们面临要么挨饿、要么卖身的绝境,巴不得能找个正当职业以自救。杜朗多好不为难,他再三向她们说明,她们长得美,不符合他的要求。
面对这种后果,杜朗多懂得了只有美女才有勇气承认她们无中生有的丑。至于丑女,她们永远也不会找上门来承认自己的嘴过分的大,眼出奇的小。他想,不如到处张贴广告,说明将对每位前来应征的丑女悬赏十个法郎,即使这样,我杜朗多也穷不了多少!
不过,杜朗多放弃了贴广告的办法。他雇了六七个掮客,让他们在城里遍访丑女。这真是对巴黎丑女的一次全面的征募。掮客,这些嗅觉灵敏的人,遇上了一项棘手的差事。他们根据对象的性格和处境对症下药。如果对方急需用钱,他们就单刀直入;如果和一个绝不至于挨饿的姑娘打交道,那就得委婉一些。有的事对讲礼节的人是沉重负担,但他们却视若等闲。比方说,走上去对一位妇女讲:“太太,你长得丑,我要按天买你的丑。”
杜朗多每天上午接见和验收前一天采购到的货色。他身穿黄色睡衣,头戴黑缎子圆帽,四肢舒展地坐在安乐椅中。新招募来的妇女,由各自的掮客陪同,在他面前一个一个地走过。他身体后仰着,眨眼示意,像个业余爱好者一样,不时作出反感或者满意的表情,不慌不忙地猎取一个镜头,便凝神玩味;然后,为了看得清楚些,让商品转一转身,从各个角度细细端详;有时他甚至站起身来,摸摸头发,瞧瞧面孔,就像裁缝摸摸料子,杂货商察看蜡烛和胡椒的质量。如果被检验的女子的丑确证无疑,相貌真的蠢笨而又迟钝,杜朗多就拍手称快,向掮客祝贺,甚至要同那丑女拥抱。
要成为判断丑的行家,要搜罗一批真正丑陋的女子而又不得罪前来应征的美丽姑娘,并非人们想像的那么轻而易举。杜朗多表明他确有挑选丑女的天才,因为他表现出自己对心理和情欲的理解是何等深刻。他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外貌,他只录取令人望而生厌的面孔,以及呆若木鸡、冷若冰霜的面孔。
代办所终于人马齐全,可以向美貌女子们供应同她们的皮肤色泽和美的类型相适应的丑女了,杜朗多便贴出如下广告。
杜朗多陪衬人代办所
夫人:
兹有幸向您宣告,敝人新创一所商号,旨在永葆夫人之美貌。敝人发明一种新的饰物,其神效可使夫人之天然风韵平添异彩。
夫人,敝人所欲贡献于娇容者,乃丑脸最丰富之集锦。破衣烂衫衬托,可使新衣价值倍增。敝所专备之丑脸,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再毋庸假牙、假发、假胸!再毋庸敷面点唇,簪金戴玉!再毋庸购买绫罗绸缎,徒然耗费!租一陪衬人,与之携手同行,足使夫人陡增姿色,博得男性青睐!
价格:每小时五法郎,全天五十法郎。
谨向您,夫人,致以崇高敬意。
广告果然取得了巨大的功效。从第二天起,代办所就忙碌起来,营业部挤满顾客,她们乐不可支地带走自己挑选好的陪衬人。天晓得一位美女倚在丑女的臂上有多少快感。她们即将在别人的丑陋衬托之下增加自己的姿色了。杜朗多真是伟大的哲学家!
陪衬人生得丑,就被人当做奴隶;当顾客付钱给她时,她心如刀割,因为她是奴隶,她容貌丑陋。整整一天,她都高高兴兴。但到了夜间,她就悲愤交加,呜咽啜泣。她离开代办所的化妆室,独自回到自己的亭子间里,迎面的镜子向她道出真相,丑陋赤裸裸地摆在眼前,她感到自己永远也不会被人爱了。她为别人引来爱情,而她却永远得不到爱情的温暖。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工业家杜朗多之所以能够成为百万富翁的“聪明”之处,是发现了“丑”同样是一种商品,杜朗多拿丑来做买卖,迅速暴富。
B.杜朗多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商机”,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瞄准西方有钱的又想美丽的人的自负心理赚钱。
C.杜朗多让富家“美女”的虚荣心得到最大满足,穷家“丑女”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这都是商品社会的所谓贸易自由的结果。
D.本文以颇费周折地筹组代办所的计划、招募陪衬人的困难曲折、开张后代办所顾客盈门这三个环节,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E.小说选材新颖,悬念迭出,人物刻画虚实结合,疏密相间,行文夸张而不失漫画化,显示了作者杰出的创作匠心和娴熟的语言功力。
小说中的杜朗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插入了一则广告,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题,并谈谈小说带给我们哪些现实的思索和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走向生态城市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生态城市现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的层次,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
城市生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将出现生态城市。简单地说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 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实质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采用有利于保护自然价值,又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太阳能、水电、风能等绿色能源将成为主要能源形式。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从城市规划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建筑广泛应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城市景观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和谐性。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
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 “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现代城市与生态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不能因此而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尽善尽美、不可实现的理想乌托邦。现代城市到生态城市可能是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面向新世纪,人类的取向和选择必然是生态化。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生态城市离不开创造性的规划设计,创造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前瞻性的理论指导。开展对生态城市的研究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沿课题。因为传统的城市规划价值观是“反自然”的,与生态城市价值观是相悖的,有必要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对当前城市规划理论进行根本性变革,系统地研究生态城市理论、原理及其规划设计方法、手段、技术等一系列问题。
下列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城市”要求人们在城市建设中,要融合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B.“生态城市”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与传统城市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和谐性、高效性和持续性。
C.“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条件之一,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
D.“生态城市”不仅能使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而且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就可以实现人—自然的和谐。
B.只有等生态城市建成之后,才能使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
C.作为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的人—自然地和谐的实现,标志生态城市的建成。
D.人—自然的和谐的实现,靠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必须达到一定水平。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生态城市中,自然、城市、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B.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生态城市更重视采用有利于创造社会文化价值的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实现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生态化。
C.从生态社会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教育、科技、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都将“生态化”,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D.生态城市特别注重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要求生态建筑和城市景观建成之后必须成为城市文化的空间构成与表现。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小题
看镜有感
鲁迅
①因为翻衣箱,翻出几面古铜镜子来,大概是民国初年初到北京时候买在那里的,“情随事迁”,全然忘却,宛如见了隔世的东西了。
②镜面圆径不过二寸,很厚重,背面满刻蒲陶。古董店家都称为“海马葡萄镜”。这些都是汉代的镜子。汉武通大宛安息,以致天马蒲萄,大概当时是视为盛事的,所以便取作什器的装饰。古时,于外来物品,每加海字,如海榴,海棠之类。海即现在之所谓洋,海马译成今文,当然就是洋马。
③遥想汉人多少阂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驼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
④宋的文艺,现在似的国粹气味就熏人。然而辽、金、元陆续进来了,这消息很耐寻味。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
⑤无论从那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但这一类人物总要日见其衰弱的,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失了活气了。
⑥不知道南宋比现今如何,但对外敌,却明明已经称臣,惟独在国内特多繁文褥节以及唠叨的碎话。正如倒霉人物,偏多忌讳一般,豁达阂大之风消歇净尽了。直到后来,都没有什么大变化。
⑦宋镜我没有见过好的,什九并无藻饰,真是“世风日下”、但是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所以事实上“今不知古”者,正因为有许多唠叨着“今不如古”的诸位先生们之故。现在情形还如此。倘再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将新文化尽量地吸收,则杨光先[注]似的向西洋主人历陈中夏的精神文明的时候,大概是不劳久待的罢。
注:杨光先,明末清初人,保守派代表人物。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指出第⑤节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本文题为“看镜有感”,综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有哪些方面的“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