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簿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其为变亦酷矣。
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青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jué yì指木椽﹑木桩之类的木料)、轮舆、輹辐,巨细强弱,无一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祐六年及第,调临安主簿。
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今一为吏,皆失己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yǎn jiǎn安卧),今应官而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又不可得。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予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yǐng 古代中国楚国的都城)。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
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季:一个季节的最后一月 |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 |
C.予世之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 |
D.自今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解:理解,了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余船以次俱进 |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
B.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
C.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
D.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今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敛藏其英于腹心,而各效其成。
译文:
②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4分 )
译文:
③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廉 耻
[清] 顾炎武撰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①之能言也!礼、义,治国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②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③;彼阉然④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①管生: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②夫子: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③《小宛》:《诗·小雅·小宛》的内容,旧说是士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又当教其子使为善。④阉然:即奄然,少有气息的样子。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代史·冯道传》论曰论:论赞,附在史传后的评课 |
B.廉、耻,立人之大节节:节操 |
C.弃 礼义,捐廉耻捐:捐献 |
D.顷 读《颜氏家训》顷;近来,不久前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善乎管生之能言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
B.①则天下其有不乱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C.①以此伏事公卿②虽董之以严刑 |
D.①吾时俯而不答②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一个人若没了廉耻之心,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最终会惹祸上身,招至耻辱。 |
B.作者认为,一个国家的最大危险在于社会上层腐败,腐败会造成无耻,造成国家败亡和耻辱。 |
C.作者强调,读书人处于乱世之中,更要懂得洁身自守,作好表率。 |
D.明末清初时候,一些享有盛名的士大夫变节投降,屈膝取官,深为作者不齿,作者写作此文旨在谴责当时寡廉鲜耻的士风。 |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⑵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⑶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指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苦剟剌③状,肢体心膂,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而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可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殚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欤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
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tián)然:丰满的样子。②渥(wò)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刺:亦作“刺则”,即刺的意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瘳:痊愈 |
B.而傅以善药傅:通“敷”,搽抹 |
C.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易:变化 |
D.以为无虞而不知畏虞:忧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B.![]() ![]() |
C. | D. |
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能够体现“防微杜渐”这一主旨的一组是()
①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②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
③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④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欤哉
⑥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
A.①②⑥ | B.②④⑤ | C.②③④ | D.①⑤⑥ |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取喻设论,以小喻大,熔叙事、议论于一炉,娓娓而谈,深入透彻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
B.作者先是描写郑君的“盛壮”体现,为后来的“甚病”作了很好的铺垫。然后叙述郑君左手之拇所患之疹,这疹如粟、如钱、盈握的变化过程,为下文议论打下基础。 |
C.作者特意借医生之口,对那些“以为不足患”的“笑者”进行批评,然后自然地引出了“天下之事”“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的宏论。 |
D.本文足以发人深省,为世借鉴。虽为一篇说理文,但文章感情充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患者深深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
(2)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3)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文言文阅读
梓 人 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值大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 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梓人:木匠师傅。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善度材度:计算 |
B.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货:财物 |
C.愿佣隙宇而处焉佣做佣人 |
D.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德:感激 |
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梓人能力高于一般工匠的一组是()
①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②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
③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④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
⑤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
⑥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A.①②⑥ | B.②③④ | C.④⑤⑥ | D.①②⑤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看到梓人在正梁上写上他的名字,感到很吃惊,因为他知道还有其他建造的工人。 |
B.作者认为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与梓人建造房屋的作法是一样的。 |
C.梓人虽然不会修理自己的床腿,但他在建造房屋中有很高的才能,是个能者,智者。 |
D.作者通过塑造梓人的形象提出了对宰相治国的美好设想:不要事事亲自去做,而要把握方针大计,善于用人,“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而且还要制定并坚决执行既定的法规,像梓人依绳墨规矩指挥匠人、建好房屋一样。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2)、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2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擢左武卫将军。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琮纵其子寿往谕使降,通大呼曰:“昔与汝父子,今则仇也!”命左右射之,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旌:表彰 |
B.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竟:最终 |
C.通兵关中兵击之,次安定次:依次 |
D.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简:选拔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突通“善战”和“忠诚”的一组是(3分)
A.①与宇文述共破杨率②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 |
B.①通发关中兵击之②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 |
C.①通侯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②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
D.①通每句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②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突通祖籍昌黎徒何,后迁居长安,曾出仕隋朝为官。屈突通十分爱惜士人,曾冒死劝议谏隋文帝,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滥杀士人,深得文帝常识。 |
B.屈突通遇事从容,机智灵活。隋炀帝时,他奉诏前去召见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屈突通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
C.屈突通骁勇善战,深谙兵法,曾与他人一起击败杨玄感,用奇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即使在军无斗志的情况下,仍然能大获全胜,一生从无败绩。 |
D.屈突通崇尚气节,忠心耿耿,先后侍奉过隋代二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从无叛心,后兵败被俘,虽未殉节而死,但其忠心依然为唐高祖所称道。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6分)
译文:
(2) 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4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共9分)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注]司空:管理囚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纠正,匡正。 |
B.代立践南面践:实践。 |
C.乃假固利兵,下圈刺秦假:给予。 |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B.何者?上下之分也何可胜道也哉? |
C.固之征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而皆背晋以归梁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汤、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辨论水平的高下,就以不吃马肝不能算不知道肉的美味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昧。 |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