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焦隐士
[明]江盈科
焦隐士,江阴人,逸其名。少与太祖善。太祖登极,思隐士,遣人召之,不赴。议遣大行 往趣。隐士闻焉,曰:“奈何以我故,劳贵人为里中苦?”遂裹装诣金陵谒上。用竹笼盛鸡,瓦罂贮酒为贽。谒者为通,上喜,入便殿,促膝道故。上问曰:“公谓隐士乐耶?天子乐耶?”对曰:“各有其乐,两不相入。如受图纳贡,抚华宾夷,天子乐也;嗽泉枕石,钓月眠云,隐士乐也。然天子能忧,能终乐;隐士但乐,不复知忧。窃谓隐士乐,乃胜天子乐耳。”上曰:“何居?”焦对曰:“天子未明视朝,日中听政,日夕纠刑,丙夜就寝。中恒念曰:‘民失所乎?啼饥乎?号寒乎?泣隅乎?官失叙乎?墨乎?残乎?四夷叵测,时跳梁乎?’思之终身,循环无端,而后太平可,杌陧不生,是谓以忧而易乐。若夫隐士,则藜苋自饱,旨膏粱矣;浊醪自醉,美于醇醴矣;溪毛为席,山石为枕,倦而卧,稳于象床矣。花开以当锦绣,鸟鸣以当管弦,麋鹿以当友朋,烟霞以当帷幕,不而足,不取而得。一年之内,四时之中,陶陶然自乐其乐,宁复知有所谓忧乎?”上嗟叹久之,曰:“信哉!天子之乐,不逮隐士之乐也。” 留焦盘桓凡数日,称觞寿焦,酒既酣,命左右持三带置案上,金银革各一束,曰:“朕欲授公一官,请自择带。”焦无意于官,然感上雅意,不忍拂,遂取革带,上乃命司马授焦千户侯。已而别上,乞归,上送出,焦徘徊趑趄,欲去未去。上曰:“公有所欲言乎?愿闻教。”焦曰:“臣野人也,无所欲言,但臣鸡笼酒罂,与臣俱出,不与臣俱入,臣不忍也。”上笑,命左右取畀之。焦乃自负以归,行至高桥门,取上所赐革带及冠服挂桑枝上,曰:“朱皇帝待老焦厚则厚矣,非知我者。出此三物,以付桑君。”浩然长歌去。
(选自《江盈科集》,有删改)
【注】①大行,古代接待宾客的官吏。②瓦罂,古代盛酒的器皿。③何居,为什么。④杌陧,指动荡不安的时势。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便殿延:迎接。 B.而后太平可期:期望。
C.倦而卧 偃:安卧。 D.不而足 营:经营。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天子能忧,能终乐 B.则藜苋自饱,旨膏粱矣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瓦峰参差,多周身之帛缕
C. 留焦盘桓凡数日 D.浩然长歌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奚以之九万里南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皇帝礼贤下士,态度诚恳。他即位后派人请年轻时的好友焦隐士出山未果,随后提高了征召的规格,终于得偿所愿。
B.太祖皇帝顾念旧情,对焦隐士不错。他在便殿里接见朋友并和他做了一番交流,随后留对方小住,热情款待且有封赏。
C.焦隐士为人潇洒不拘,恬然自安。他常年隐遁山林,起居随意而陶然自得,整日饱赏山野四时之景,无忧无虑自在逍遥。
D.焦隐士无意于官,淡泊名利。考虑到太祖盛情难却,他只得暂时接受被封的官职,回家途中很快丢弃了皇上赐予的冠带。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隐士闻焉,曰:“奈何以我故,劳贵人为里中苦?”
(2)臣野人也,无所欲言,但臣鸡笼酒罂,与臣俱出,不与臣俱入,臣不忍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邹与鲁讧①。穆公问日:“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日:“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③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④而残⑤下也。曾子日:‘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⑥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梁惠王下》)
【注】①讧:交战。②穆公:即邹穆公。③转:弃尸的意思。④慢:轻慢。⑤残:残害。⑥尤:责备、归罪。
1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12.“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离娄下》),孟子说的也是投桃报李的道理,结合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理解。(3分)

文言文阅读
Ⅰ.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材料二: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9.材料一中所讲的“自省”,你是如何理解的?
10.材料二中所讲的是 的关系。孔子从“宰予昼寝”
这一事情中,悟出什么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毕再遇,字德卿,兖州人也。父进,建炎间从岳飞护卫八陵,转战江、淮间,积阶至武义大夫。再遇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孝宗召见,大悦,赐战袍、金钱。
开禧二年,下诏北伐,以殿帅郭倪招抚山东、京东,遣再遇与统制陈孝庆取泗州。再遇请选新刺敢死军为前锋,倪以八十七人付之。招抚司克日进兵,金人闻之,闭榷场、塞城门为备。再遇曰:“敌已知吾济师之日矣,兵以奇胜,当先一日出其不意。”孝庆从之。再遇飨士卒,激以忠义,进兵薄泗州。泅有东西两城,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如欲攻西城者。乃自以麾下兵从陟山径趋东城南角,先登,杀敌数百,金人大溃,守城者开北门遁。西城犹坚守。再遇立大将旗,呼曰:“大宋毕将军在此,尔等中原遗民也,可速降。”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于是两城皆定。郭倪来飨士,出御宝刺史牙牌授再遇,辞曰:“国家河南八十有一州,今下泗两城即得一刺史,继此何以赏之?且招抚得朝廷几牙牌来?”固辞不受。寻除环卫官。
倪调李汝翼、郭倬取宿州,复遣孝庆等继之。命再遇以四百八十骑为先锋取徐州,至虹,遇郭、李兵裹创旋,问之,则日:“宿州城下大水,我师不利,统制田俊迈已为敌擒矣。再遇督兵疾趋次灵壁遇孝庆驻兵于凤凰山将引还再遇日宿州虽不捷然兵家胜负不常岂宜遽自挫吾奉招抚命取徐州,假道于此,宁死灵营北门外,不死南门外也。”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再遇曰:“郭、李军溃,贼必追蹑,吾当自御之。”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于灵壁北门,自领兵冲敌阵。金人见其旗,呼曰“毕将军来也”。遂遁。诸军发灵壁,再遇独留未动,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将问:“夜不火,火今日,何也?”再遇曰:“夜则照见虚实。昼则烟埃莫睹,彼已败不敢迫,诸军乃可安行无虞。汝冀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
金兵七万在楚州城下,三千守淮阴粮,又载粮三千艘泊大清河。再遇谋知之。曰:“敌众十倍。难以力胜,可计破也。”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夜二鼓衔枚至敌营。各携火潜入,伏粮车间五十余所,闻哨声则火,敌惊扰奔窜,生擒鸟古伦师勒、蒲察元奴等二十三人。嘉定十年。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卒,年七十。赠太尉,累赠太师,谥忠毅。
《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招抚司克日进兵克:严格限定(日期)
B.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旋:不久,很快
C.会倪以书抵孝庆会:恰巧
D.乃遣统领许俊间道趋淮阴间:秘密地,暗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金果以五千余骑分两道来会倪以书抵孝庆,令班师
B.汝辈安知兵易进而难退邪旋有淮平知县缒城而下乞降
C.度军行二十余里,乃火灵壁诸军乃可安行无虞
D.再遇令陈戈旗舟楫于石屯下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于灵壁北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代名将毕再遇,不仅善于运筹帷幄,在战场上更是果敢骁勇,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B.在攻打泗州时,毕再遇巧用计谋,“声西击东”,收到奇效,先拿下泗州东城,西城则不战而克。
C.毕再遇觉得自己的任务是攻打徐州,如果死在灵壁南门,会被郭倪认为是不按预定线路行军,违背军令。
D.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毕再遇火烧敌人的粮车,断其给养,这一计策很像《三国演义》中曹操夜袭乌巢。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原毁
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责己也重以周责:责备
B.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病:弱点
C.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闻:声望
D.是故事修而谤兴修:治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早夜以思其责己也重以周
B.吾未见其尊己也去其不如舜者
C.而我乃不能是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必其人之与也不与同其利者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依据,从待己和待人两方面立论,以古今作比较,分析揭示了毁谤产生的根源在于懒惰和嫉妒。
B.文章高度赞扬了“古之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抨击了惯于“怠”与“忌”、好说别人坏话的“今之君子”,呼吁社会改变“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嫉贤妒能的坏风气。
C.作者认为,君子要求自己应严格而全面,要求别人应宽容而简约。国家当中居于上位想要有所作为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他的国家就一定会治理得好了。
D.文章采用比较对照的论述方法和并列双行的结构方式,排比成篇,层层紧逼,处处呼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
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
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其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
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快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尝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
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
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白:“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合中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
(《宋史•王曾传》)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相寇准奇之奇:认为……奇异
B.出知应天府知:主持、掌管
C.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怏不悦班:排列、位次
D.太后大怒,曾为之解解:解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而君幸于赵王
B.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C.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余不敢以戏也皆以美于徐公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宰相寇准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认为他是奇才。
B.陕西转运使以地方特产醋来谋利并且请求朝廷在全国推行这一办法的行为,被王曾上奏废止,表现了王曾的爱民思想。
C.大臣曹利用与王曾在个人感情上嫌隙,王曾对他的专横跋扈也常常加以抵制,但是关键时刻却没有落井下石,表明了他的不畏权势和胸怀坦荡。
D.王曾之所以赢得朝廷内外、黎民百姓甚至外族使者的尊敬,除了他的文章才华、为政能力之外,还因为他稳重的性格和公正无私、爱民、勤俭的品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