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同学小明是个“手机控”,他经常在微博、微信里记录、转载一些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下面选取了他微信朋友圈里的几条信息:
(1)如果你看到小明的这条微信,作为他的朋友,请你综合运用心理、道德知识,在微信朋友圈里给他回帖、评论。
(2)联系此条微信,请运用“亲近社会”的相关知识,为倡导文明旅游提两条有针对性的建议。(2分,多写不扣分)
“美”,是推动社会前行的正能量,是温暖千家万户的精神阳光。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美,践行美!
(1)贵州农妇杨能芬因患尘肺病在四川就医,十岁男孩胡镓豪独自照顾母亲,帮妈妈洗脸、洗脚、挪身子,和妈妈说说悄悄话,逗妈妈开心,为母亲撑起一片天。男孩胡镓豪用行动告诉我们应__________________。
(2)某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救灾中一个年仅四五岁的小女孩在帮助自己的交警面前,始终保持着淡淡的微笑……她最美的微笑传递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病了,她会买营养品去看望,落下的课找时间补上;体育考试下大雨,她把自己的伞和衣服让给学生,保证他们考出好成绩;放学时学生等不到来接的家长,她主动打车送孩子回家。这就是“最美教师”张丽莉的崇高师德,作为学生的我们应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2013年4月12日,据人民网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以其丰富的意蕴和美好的愿景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勾勒出一个可亲可近的奋斗目标。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让我们对“中国梦”的认识更加深化——不仅阐明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而且为“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这就是: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材料二:习近平主席指出:选择了正确道路,就要坚定不移走下去。当今,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在复兴的任务十分艰巨,将遇到不少新矛盾、新问题。只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深化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毫不动摇坚持并持之以恒拓展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1)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回答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梦”?
(2)材料二中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分别指的是什么?
(3)“当今,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十分艰巨,将遇到不少新矛盾、新问题。”请列举出来。
(4)为实现“中国梦”,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2分
材料一:漫画《光盘行动》
材料二:十二运幕式将于2013年8月31日16时举行,这将改变以往大型运动会在晚上举行的惯例,且不请明星大腕、不燃放焰火,来自在全省各地的群众将成为开幕式主角。开闭幕式总预算为900万元,仅为原计划的1/10。“活动节俭、热烈、有序”将是这届全运会的主线。辽宁省省长陈政高介绍,把十二运办成一次节俭的全运会,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也是辽宁的自觉实践,要把全运会办得节俭且精彩。
(1)请简要评析漫画中“光盘行动”。(两个角度即可)
(2)结合材料二简要谈谈环保节俭的必要性。
(3)反思自己的行为,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秦响和谐的文化乐章】
材料一:一个来华不久的意大利学生,看到她的中国同学穿得很漂亮,连连连称赞。中国学生却说:“哪里,哪里,随便穿穿。”这种回答令意大利同学很纳闷:“衣服明明很漂亮,为什么不说好呢?中国学生是不是比较‘虚伪’?”
材料二: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龙则被视为恶魔。比利时的蒙斯市有一个打龙节就是为了纪念战胜恶龙的勇士、当地的保护神——圣·米歇尔
请结合材料及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
(3)两则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013年12月21日下午放学后,河南篙县大章三中初二两名学生因琐事发生打架,张某持水果刀将同班同学晋某刺伤,后晋某经抢救无效死亡,据悉,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和110报警,并组织有关领导和老师保护现场、维持秩序、稳定学生情绪,嵩县警方120赶到后对伤者进行抢救,接警后嵩县警方很快将犯罪嫌疑人张某抓获。
【请你评述】
(1)上述材料中,打人的张某被警方抓获说明了什么?
(2)请你为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支几个合理的招。
(3)请你为构建“和谐校园”向学校提出两条合理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