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5分)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1) 这首诗第一句中“万丝”指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 试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羁旅诗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夜曲
张仲素(唐)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首诗通过对“计时的漏壶”、“轻云和月光”、“秋虫的鸣叫”的描写,渲染了秋夜的特点。
品味“征衣未寄莫飞霜”一句,说说它表达了诗中女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高适的《别董大》一诗,完成小题。(6 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①董大:当时著名的音乐家。②黄云:在阳光下呈现出暗黄色的乌云。曛(xūn):昏暗无光。③君:你,这里指董大。
诗歌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广阔的黄云、___________、北风吹扬的大雪、_________等景色,渲染了互相间的浓厚的离别之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两句是千古绝句,请你作适当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本诗末句“但余钟磬音”中“但余”的意思是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初日”照应“清晨”。
B.颔联描绘出一幅翠竹、小径、花木、禅房互相掩映的幽深的画面。
C.颈联写出了诗人摆脱尘世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的喜悦心情。
D.尾联写钟磬齐鸣,表现出古寺禅院的热闹和繁盛。

(二)阅读诗词,解答问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层楼”在词中的意思是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阅读《登飞来峰》,要求完成下面题目。(4分,每小题2分)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本诗前两句写景,通过的手法,以塔之高和想像中鸡鸣见日升的雄奇景色,写出了,为后面议论抒情铺垫。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请将此两句与本诗进行比照,结合作者的生平,选择对本诗后两句分析错误的一项()

A.抒发了诗人登飞来峰的感受,表达了诗人“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感悟。
B.三个“浮云”都指奸佞之臣,但本诗中,“浮云”还具体指那些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使用典故,既表现了诗人的忧虑,也表现一个改革家拨云见日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D.诗句的自然的顺序应该是“因为身在最高,所以不畏浮云”,这是倒装句式,这样写起突出强调的作用,表现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坚定不移、无所畏惧的决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