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伟大的舵手——中国共产党(12 分)
材料一:“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向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孙中山全集》第9 卷)中国共产党在寻求救国真理的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
材料二: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到:“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原则。…… 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自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中国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何时何地?它的诞生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边界红旗子”指什么?从此,中国革命踏上了一条什么样的正确道路?
(3)根据材料三,说出: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有哪些?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欧盟的成立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工业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人类由农业文明逐步进入工业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在现代化的初期,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需求,给予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很大的推动力,从而引发了科技革命。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870年—1913年……德国(工业)由原来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国则由原来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20世纪初,世界瓜分完毕,英国占有了最大份额的殖民地,德国则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划分殖民地。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四 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1818年的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
——笛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最先发生“代表最后5分钟”事件的是哪个国家?“5分钟”事件使该国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场革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图1所示交通工具的产生源于哪一标志性发明?图2所示交通工具的动力及其使用的新能源分别是什么?
(3)导致材料三中的两个国家工业位次发生变化的是哪一次革命?根据材料三,归纳该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这一影响又导致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
(4)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苏联新经济政策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好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新经济政策,但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材料三 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罗斯福
材料四 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
(1)材料一、二、三中所说的“新经济政策”、“僵化的苏联模式”“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各是什么?
(2)为应对材料三中的局面罗斯福实行了新政。请写出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和作用?
(3)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什么?
(4)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应该怎样做?

追求思想解放,探寻政治文明是中外现代化探索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有关问题:
材料一 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近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两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带领人们迈进科学的理性时代。
材料二

(1)14-18世纪的西欧出现了哪两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其共同性质是什么?并各举一个代表人物。
(2)先进思想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为建立理想社会,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4)综合以上运动和人物的贡献,你认为这些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哪些共同影响?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回答:
(1)三则材料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三的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归纳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启示?

在那场战争中,苏联军民的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慨,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胡锦涛讲话
(1)材料中“那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性质是什么?
(2)材料中胡锦涛认为中国和苏联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请你分别写出中国、苏联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各一场重大战役。
(3)“那场战争”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时光飞逝,那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让全世界至今都不能遗忘。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5)请分别写出一战后和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各一个。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