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唐朝时,有位天竺人来到中国江南农村游历。他看到农民们在田里干得热火朝天:有的农民扶着曲辕犁在犁田,有的农民在秧田里插占城稻。
以上内容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错误:                        理由: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开元盛世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命脉,经济兴,则国家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卷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繁荣盛世局面?二者之间有何必然的联系?
材料二宋朝人口已达到2千万户,1亿多人,耕地达到7.2亿亩,GDP占全球60%,人均GDP为2280美元。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最高达到1.6亿贯文,即便南宋丢失半壁江山(淮河以北),国库财政收入竟也高达1亿贯文,这样的税收后世难以企及。
请回答:
(2)据材料,请概括两宋时期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同时请为划线句子所叙述史实的准确性提供历史依据。
材料三会议指出,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步子很快,1978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必须看到,……一些重大的比例失调状况没有完全改变过来,生产、建设、流通、分配中的一些混乱现象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妥善解决。我们必须在这几年中认真地逐步地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做到综合平衡,以便为迅速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请回答:
(3)据材料,请列举造成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的两个重要历史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会议对中国今后的工作重心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中学时代,我们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现在就让我们从历史中去汲取民族精神的精髓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开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士,茹苦间关不忍离。
——《复台》
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尘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韬铃深处》
请回答:(1)请结合你对历史的学习,请回答与材料相关的完成“逐荷夷”“海波平”大业的民族英雄分别是谁?从材料中,你能感悟到这些民族英雄身上涵盖了哪些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
材料二“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的一切权利,……中国的领土被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召开国民公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请回答:(2)在五四运动中,北京学生的义举凝聚成了著名的“五四精神”。据材料,请概括归纳这一时期的五四精神的内涵。
材料三钓鱼岛事件发生后,我国各大中小城市就有市民、学生打着“还我钓鱼岛”、“抵制日货”等横幅,呼喊口号,针对日本右翼分子的反华行径,举行游行活动。甚至在部分城市还发生了打砸日本商店、日本车辆等现象。
接过历史接力棒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五四”运动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矢志追求并为之顽强奋斗的宏伟理想。
请回答:(3)钓鱼岛事件后的学生行为,让我们想到了五四运动中的学生,尽管时代不同,但学生内心的那种爱国热情却有增无减,对钓鱼岛事件后发生的这一社会现象,你该如何评价?。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你认为今天的青年学生应如何去践行?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步骤一:妥协与和平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蒋中正(1931.8)

材料一
材料二:张伯伦宣称带来了和平


(1)阅读材料一,面对日军侵略中国,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带来什么后果?材料二中张伯伦挥舞着的是什么文件?它的签订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步骤二:抗争与和平



材料三:中国战场
材料四:欧洲战场

(2)读材料三写出中国战场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抗战,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各一例。材料四再现了哪一历史事件?起到什么作用?
步骤三:合作与和平
材料五:……(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Ⅱ)》
(3)二战后,欧洲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了材料五中“再也不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采取这一方式对欧洲各国发展有何意义?
(4)基于上述探究,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至少两点,2分)

创新是一个民族能够发展的原动力。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都作出过有益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挫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列宁
材料二: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
——奥巴马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材料四: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大门”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又一次全局意义上的战略性深化和革命。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是改革开放35年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实践和创新的结果,更将是新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跃升至“制度自信”新境界的现实来源和指导纲领。
——人民日报评论
(1)材料一中列宁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作出的重要尝试指的是什么?20世纪30年代,当西方世界陷入危机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却一枝独秀,由此,苏联形成了什么经济模式?
(2)举出材料二中20世纪30年代美国懂得改变的史实一例。写出美国这次改变的主要特征及其核心内容。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3)材料四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实践和创新具体表现是什么?
(4)改革也是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可以使封建农奴主渡过经济危机;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摆脱民族危机的困扰……”试举出史实加以说明。
(5)综上所述,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彼此间可以有互相借鉴的宝贵经验,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弘扬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现实要求,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缺少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另一方面又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 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
(1)民族独立是实现民主的前提。孙中山为谋求民族独立、争取民主权利有什么主张和重大实践?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在革命实践中,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从而引导我们革命成功,取得民族独立的?
(2)实现民主需要法律保障。写出中华民国建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为保证民主实现分别在1912年、1954年颁布的法律文献。
(3)国家富强更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完善。中国近代化开始于哪一事件?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改革开放后,为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92年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新时期,为“中国梦”的实现,在生活学习中你打算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