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 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中国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0余家。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有549家,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潮。形成这一“高潮"的主要背景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 B.“实业救国”呼声高涨 |
C.抵制日货运动的掀起 |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
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
B.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
C.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
D.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
南怀瑾在《谈历史与人生》中认为“儒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的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理念。”下列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A.极力盛赞儒家文化对塑建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
B.崇尚道家自然本真,注重个人内在精神境界的升华及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C.儒道两家的文化有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但扬儒抑道 |
D.认为儒道两家的文化离异而对立,但又相互补充而协调 |
据说,有一天贝多芬和歌德一同散步。在看到一群奥地利皇室成员后,歌德立刻恭敬地站到路边。贝多芬对他说:“您大可不必这样做,贵族们的派头是愚蠢的,只能显示出他们的庸碌无能。”但歌德仍拘谨地站在路边并露出谦卑的微笑。事后,贝多芬痛心地对歌德说:“您对他们过分尊敬了。”由此可见,贝多芬()
A.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对腐朽的封建统治深恶痛绝 |
B.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
C.受德国宗教改革思想的影响较大 |
D.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其作品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