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 |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
D.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等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下对全球化趋势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经济全球化过程加剧社会的贫富分化
②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不公平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拉大了南北差距
④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推动政治多极化趋势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A.国家获得了对外扩张的好机会 |
B.调整供求矛盾,经济会重新获得活力 |
C.部分企业获得重生的有利时机 |
D.给部分政客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时机 |
马克思称赞巴黎公社的领导者说:“这些勤务员经常是在公众监督之下进行工作的。他们公开地、老老实实地办事,……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活动,不自命为绝对正确,没有文牍主义的敷衍拖拉作风,不耻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对以上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A.说明公社领导人的权力制约与民主作风 |
B.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
C.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 |
D.体现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该材料()
A.阐述了阶级斗争学说 |
B.体现了全球化思想 |
C.阐明了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 |
D.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观点 |
《论法的精神》:“古代哲学的各种流派,可看做是一种宗教,其中没有一个流派的道义比斯多亚学派的道义更有益于人类,更适宜培养善人。”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斯多亚学派第一次()
A.将西欧人从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
B.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
C.论证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
D.促成了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