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与政治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研究制度,不该专从制度本身看,而该会通着与此制度相关之一切史实来研究。这有两点原因:一因制度必针对当时实际政治而设立而运用。单研究制度本身而不贯通之于当时之史事,便看不出该项制度在当时之实际影响。一因每一制度自其开始到其终了,在其过程中也不断有变动,有修改。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推行郡县制的历史背景。材料二认为,“郡县政治”的主要政治绩效是什么?
(2)据材料三,分析元朝行省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创立的目的。概括材料四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以元朝行省制度为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但没有越过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现代化努力步履维艰。资产阶级维新派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在封建顽固势力反击下,冰消瓦解。但它们为现代化留下虽然菲薄却极其宝贵的基础。……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没有早期现代化,就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辛亥革命的发动和展开都是不可能的。——李文海、颜军《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材料二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无论是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还是表明欲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都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这说明孙中山及其建国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绘了蓝图。所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新华社评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为辛亥革命准备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契机。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13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l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玉米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2分)玉米能传入中国的外部因素有哪些?(2分)
材料二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洋溢地介绍中国的文明,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高度评价中国的儒教与理学,说它“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这个帝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
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说:“吾人与生俱来之悠久的存
在,一切人之心中同样有其萌芽。从天所授的德性,由人来表现,人却为私欲或迷误蒙
蔽了它”,可见宋代理学的深远影响。
(2)材料二中,启蒙学者们极力宣扬中国儒家的哪些思想?其本质目的何在?(2分)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有外患,是因为贫穷,只要我们富强,外患自然就解决了。——《中国革命论》
(3)结合当时的具体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3分)
材料四当今中国青少年喜看日本的卡通画册,穿印有米老鼠的衣衫,吃唐老鸭泡泡糖……就连含高脂肪高糖的美式快餐,在中国这个具有悠久饮食文化传统的国度也“所
向披靡”。——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4)材料四所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
——摘自证券时报(2010年10月11日)
材料二近期,国际汇率市场风云变幻。美欧货币当局释放出继续扩大流动性信号,日本央行祭出零利率政策,韩国、巴西、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均酝酿或采取市场操作影响本币汇率,一些发达国家指责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低估本币汇率……人们担心“货币战争”的潘多拉盒子可能就此开启。
——摘自中国网(2010年10月11日)
材料三新西兰《中文先驱报》9日刊出评论说,美国推出新一轮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想当然地开动印钞机,“放水”6000亿(下图),但这不是解决经济衰退的办法,其直接的结果就是让美元继续贬值。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美元的贬值,信任危机的来临,砸下6000亿,无疑是美元在自掘坟墓。
——摘自中新网(2010年11月9日)
材料四G20峰会召开在即,国外媒体热炒货币战争“(Currency War) ”,目的是将全球经济不平衡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从而发达国家在各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讨价还价中占得舆论的先机。作为刚刚进入国际货币问题“漩涡中心”的中国,必须小心应对,切不可盲目跟风。
——摘自凤凰网(2010年11月12日)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反映的现象的历史渊源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当前的“货币战争”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出的新一轮货币政策是在“自掘坟墓”。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货币战争”,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在实践中出现了哪些失误?
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70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2)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农村生产关系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重要影响。
材料三 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
(3)列举“市场经济”这一口号提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
材料四历史学习和研究要求学生具有史证意识。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4)对于上述漫画所报道的内容,有人认为它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的主流意识,有人则持相反意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可选择任意一种观点,2分)
某校高三(1)班组织进行了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研究性学习。
第一组探究主题是“古代的东西方政治文明”
(1)请你完成上面的研究表格。
(2)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作为历史材料,图一与图二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3)第二组同学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了一则历史短文,题目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为此,他们选用了以下四个关键词:“民主政治”、 “希腊文明”、“催化剂”、“暴力
机器”。
请你依据这些关键词,把这则历史短文写完整。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00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