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
|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
|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
| C.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
| D.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 |
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特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一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澳门。这两类特区的共同点是
| A.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
| C.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
| D.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
中国的经济在1840年之后和新时期改革开放之后,都逐渐融入了世界市场。从国际贸易角度看,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
A. 贸易是否有自主权 B 国家是否独立 C.贸易是否对等 D.贸易是否有利于中国
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B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 B.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
|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
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
|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
1957年 |
43.3% |
31.2% |
25.5% |
| 1960年 |
21.8% |
26.1% |
52.1% |
|
| 增长率 |
-22.8% |
47% |
223% |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根据人民币发行简表(见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 A.经济繁荣、商品经济活跃使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较大 |
| B.第二、三套反映了五六十年代中国国民经济困难 |
| C.3种分币退出市场说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
| D.几套人民币的发行演变见证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