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总投资额5000亿元人民币的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正式通水。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可缓解北方严重的缺水局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体现了
①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②国家财政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③国家财政能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④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的物质保障
A.①② | B.①③ | C.①④ | D.③④ |
2008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措施:全面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进一步覆盖到全国98%的县。这说明了
A.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
B.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
C.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中发挥巨大作用 |
D.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
全球金融危机暴发以来,我国国家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因为
A.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
B.我国内需不旺,经济进入了通货紧缩状态 |
C.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发展面临困境 |
D.国家宏观调控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
从2008年6月1日起,国家规定商场实行有偿提供塑料袋。据调查,国家这一规定实行后,顾客购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明显减少。这反映了消费行为受
A.攀比心理的影响 | B.从众心理的影响 |
C.求实心理的影响 | D.价格的影响 |
下列俗语.成语正确体现了哲学原理的是 (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重视量的积累; |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
C.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
D.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全面地看问题; |
成语“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和名言“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共同说明的哲理是 ( )
A.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人不能制造矛盾; | B.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 |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 D.矛盾双方具有相互对立的属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