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著名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的回答可能是( )
A.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
B.加强现代化建设 |
C.加强国防建设 |
D.加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建设 |
二战后的最初几年内,有一些典型文章发表,如《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和《欧洲时代的消失》等论文都以为“欧洲已灭亡”。这些发表的文章()
A.成功预见了二战后欧洲的发展 |
B.是基于二战对欧洲国家的负面影响 |
C.体现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确立 |
D.说明了欧洲国家整体上已落后世界 |
下面是为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位次变化情况表。其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苏联()
A.无产阶级政权已建立 |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施 |
C.计划经济有其自身优势 | D.计划经济优于欧洲市场经济 |
1932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在竞选演讲中提出“新政”,以此结束经济大萧条,结果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可见,当时美国()
A.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 B.国家干预优势凸显 |
C.急需要走出危机困境 | D.总统选举程序混乱 |
复旦大学历史学家姜义华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旧俄国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其意在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专制色彩 |
B.旧俄国宗法传统在苏联得到推崇 |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合社会主义 |
D.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成果近于丧失 |
右面是某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比例的示意图。这反映出当时()
A.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对外侵略主流 |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海外利益分配不均 |
C.新科技成果得到充分运用 |
D.美德经济已经超越了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