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 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目的是( )
A.证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原因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材料反映了“一战”带来的影响是
A.欧洲出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 B.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
C.建立了新的国际体系 | D.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
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
一战前,资产阶级竭力向民众灌输这样一种意识:“资本家的事业就是全民族的事业”,这里的“资本家的事业”是指
A.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秩序 | B.捍卫全人类的利益 |
C.对外扩张,开拓海外市场 | D.维护民族的独立 |
一位史学家讨论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说:政府部门急剧膨胀与男子短缺,使妇女的社会、经济力量突然获得发展。妇女就业人数增长到297万人,增加了80万人。过去,他们充当女侍,或待在父母身边,或依附于丈夫;现在,他们离家工作,甚至远离家乡,取得独立的社会地位。这里描述的历史现象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北美独立战争期间 | B.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D.世界经济大危机期间 |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 D.确定海南全岛为经济特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