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7分)教育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
(1) 根据材料一回答,孔子在哪个方面追求平等?其具体做法是什么?(2分)
材料二  ……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2) 科举制创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写出两点即可)(2分)
材料三 ……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3) 据材料三指出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1分)
材料四  ……日本的新统治者致力于日本社会的转型,以获得同外国势力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平等地位。……变革使日本成为东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国……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标是强化中央集权……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三版)下
(4) 材料四中日本的变革指的是哪一事件?请写出这一变革中教育方面的措施。(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日本明治维新 伊斯兰教的的创立和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近代化始终是近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探索充满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这是普遍的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近代化(也叫早期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思想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确是正好相反的。
(1)对于学者所说的西方近代的变革过程,请你结合17—19世纪中期西方在制度方面、器物方面变革的史实加以说明。
(2)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在中国先后出现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变革,请分别举出其中一个历史事件。
材料二: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加快,近代文明传入中国。欧风东渐,中国社会发生巨变。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3)结合所学说明图中新事物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礼节、称呼变化简表

(4)表格中,辛亥革命前后这些礼节、称呼的变化表明了什么?
材料四: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第一块最醒目的界碑。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革命的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不久,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人民革命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5)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的划时代意义体现在哪里?
(6)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列举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中的主要表现。

名人信件和日记能够反映时代风貌,下列材料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方面的探索和调整。
材料一: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不久,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对罗斯福说:“您已经成为各国力求在现行制度范围内运用明智试验以纠正我们社会弊病的人们的委托人。”
材料二: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后来他写信给斯大林说:“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明智试验”是指美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改革?此项改革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相比有何显著特征?该改革对当时的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有何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从经济的角度看,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苏联“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罗曼·罗兰认为苏联“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有何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美苏两国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得与失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法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1870—1913)

国家
1870年工业生产
占世界位次
1913年工业生产
占世界位次
1913年所占殖民地
面积排位

1
3
1

2
4
2

3
1
5

4
2
4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新式武器不断被使用。德军第一次使用了毒气,英军第一次使用了坦克等。对立的双方,陆地的远程大炮、空中的飞机、海上的战舰展开了全面和立体的厮杀。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构成了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凡尔赛体系”。中国代表团成为唯一一个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国家。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美德和英法的经济发展有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一反映的变化与情况,说明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实力与所占的殖民地面积倒挂,这种现象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由此你可以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吗?
(3)列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及两大著名战役?
(4)材料二所示的新式武器是哪一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这些新式武器的使用,进一步突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哪一特性?
(5)材料三中《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对中国有何影响?

(1)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古希腊和古印度文明分别是什么文明类型?在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属于古印度社会的哪一等级?
(2)穆罕默德曾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请举一例说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有何内在联系?
(3)雅典被视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雅典全盛时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什么人可以参加?

达·芬奇(1452—1519)和哥伦布(1451—1506)是同时代的人,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达·芬奇在论述绘画的宗旨时强调:“一个画家应该描绘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他在绘画中着眼于生活,努力创作真实而生动的艺术形象。一次,他作为助手和老师合作一幅画卷,老师由于跳不出宗教神学观念的束缚,所绘作的部分枯燥无味,毫无生气;而达·芬奇所绘的一个天使,神态自然,栩栩如生,两者成鲜明对比,老师看后自叹不如。
材料二 : “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哥伦布
材料三 : 以前的世界史,其实主要是地区史,新航路开辟以后,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材料四:2010年5月1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任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为首相,并授权他组建新一届政府……伊丽莎白二世虽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却不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是统而不治的君主。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达·芬奇的绘画体现了什么“时代精神”?以此精神为核心,欧洲掀起了一场什么思想解放运动?这一运动给欧洲带来了什么影响?列举其一幅代表性美术作品。
(2)材料二这句话反映了当时哥伦布航海的直接动机是什么?请依据下图指出哥伦布远航的航线。(回答字母)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3)材料四中英国是通过哪一事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领先世界的?材料中提到“伊丽莎白二世虽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却不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是统而不治的君主。”这指的是英国什么样的政体?该政体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