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下表,探寻数据背后的历史。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筑三村阶级结构的变动情况表(单位:人)
年份 |
雇农 |
贫农 |
中农 |
富农 |
地主 |
其他 |
1948 |
83 |
197 |
116 |
18 |
27 |
2 |
1953 |
3 |
74 |
355 |
0 |
0 |
7 |
A.土地改革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建立 D.农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
如图,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战役的地点可在下列哪一图中标注出来
![]() |
![]() |
![]() |
![]() |
A.中国地图 |
B. 日本地图 |
C.非洲地图 |
D. 苏联地图 |
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
B.建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
C.彻底消除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
D.这一体系没能长期维持下去 |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中最突出的是
A.匈牙利 | B.捷克斯洛伐克 | C.波兰 | D.罗马尼亚 |
与1953年相比,1958年苏联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 B.苏联一五计划的实施 |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 D.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的某种政治经济模式,有学者认为:从富国强兵的角度来说,成绩是辉煌的,但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说,是不成功的。该模式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 | B.新经济政策 | C.斯大林模式 | D.罗斯福新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