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殖民者走遍全球,凡海水所及之处,几乎均有他们的踪迹,直至19世纪末世界终于被瓜分完毕,其势力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为止,全球化初具雏形。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表现出来的最大特性是( )
| A.无限的扩张性 | B.统治的残暴性 |
| C.极端的掠夺性 | D.竞争的激烈性 |
“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歌谣所反应的历史事件是
| A.元末农民起义 | B.明末农民战争 |
| C.太平天国运动 | D.义和团运动 |
明朝时,江浙一带“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
| A.直接进行频繁的物物交换 | B.以棉纺织业为新兴产业 |
| C.小生产者与市场联系紧密 | D.商人与小生产者形成雇佣关系 |
12—14世纪,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这两次过程的相似点是
| A.创立了兵民合一的政治制度 | B.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
| C.接受汉族文化,推动自身进步 | D.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 |
《朱子语类》:“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朱熹的这段话
| A.揭示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
| B.以封建正统观念分析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原因 |
| C.认为曹操和孙权不能成就霸业 |
| D.揭示了刘备能够复兴汉室的原因 |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具黑。”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自然界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 B.后天教育以先天素质为基础 |
| C.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 D.要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