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哲学家杨朱的哲学理念已经具备了现代人权理念的萌芽。《列子·杨朱》曰:“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杨朱希望建立人人为自己而又不侵犯别人的社会,并批判儒家“礼治天下”的政治设想,排斥尧舜等圣人传说,重视个体价值。杨朱也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然而杨朱的“人权梦”只是在历史进化过程中毫无例外的输给了现实政治。
——摘编自刘杨青《杨朱哲学与先秦人权思想》
材料二 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美国人都深信不疑,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黑人运动史上绵延不绝的线索之一就是一直是为了让黑人包含到美国经济及政治的主流中去。然而《独立宣言》避而不提黑人奴隶制,1787年宪法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时,黑人人口按3/5的人口折算。……直到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才认为设立种族隔离学校本身是不平等的,但到1960年取消学校隔离斗争始终末获得任何成果。1973年全国有2621名黑人当选官员,比1969年增加121%,但却只占当选总官员的5‰。1969年黑人家庭收入为白人家庭61%,1970年降到59%,黑人青少年失业率从69年1/4增至72年1/3,而白人只有13.3%。
——摘编自乔安妮·格兰特《美国黑人斗争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杨朱的“人权梦”与美国黑人的“美国梦”的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朱的“人权梦”和美国黑人的“美国梦”受阻的原因。
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
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清末新政“假维新中有真改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饱受外国资本的压迫,买办资本、官僚资本的排挤。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示)
根据材料和图示,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二:在启蒙运动中,“人们逐渐相信,当前人类活动的各方面已非过去所能比拟,将来在各个领域注定会出现没有止境的进步”。(P.L.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由于人类是可以改善的,因此他们认为变革和进步可以逐步改良社会……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制度必须进行改革”。(P.T.马修斯等《西方人文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的上述政治理念的影响之下,19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变革。
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
事件 |
1830年 |
法国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1832年 |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
1848年 |
法国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 |
1861年 |
撒丁王朝基本统一意大利,实行君主立宪 |
1867年 |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
1871年 |
德意志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
1875年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男性公民均获得选举权,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
1884年 |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划线部分予以说明。你如何评价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15分)
⑵材料二反映了欧洲怎样的政治文化理念?依据上表,概括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方面?任选其中一个方面予以说明。(10分)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请回答: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文化”中 “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
(2)概述秦汉、两宋时期的“帝国文化”的形成过程。
(3)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
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1,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
材料二
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2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
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