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这一主张来自( )
A.儒家 | B.法家 | C.墨家 | D.道家 |
古罗马的法学家说:“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情,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用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B.保护所有人的私有财产 |
C.反对私有制基础上的人人平等 |
D.主张消除阶级压迫 |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指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皇帝裁定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秦、唐、元 | B.汉、宋、明 |
C.秦、元、清 | D.秦、唐、明 |
某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A.适应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
B.能够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
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集体农庄 |
私人土地 |
|
占耕地面积的比例 |
95%-97% |
3%-5% |
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 |
70%-75% |
25%-30% |
A.农村公有制比重逐渐减少
B.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经营的积极性
C.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
D.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