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其中第二次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②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③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 A.①③ | B.①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体运行,但当年君主派的一家报纸仍叫嚣:“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狗都不如的烂泥浆。”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
| A.共和制将被君主制推翻 |
| B.法国共和制的确立非常艰难 |
| C.恢复君主制是历史发展必然 |
| D.共和制确立不适合法国国情 |
多年来德国诗人呼唤“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这样一个国家”,这个历史使命的归宿是()
| A.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 |
| B.发动殖民争霸战争取得海外殖民优势 |
| C.统一后制定了德意志帝国宪法 |
| D.最终在1875年确立了共和政体 |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 )
| A.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 |
| B.自由平等、分权制衡、联邦制原则 |
| C.民主、分权制衡原则 |
| D.联邦制、民主集中制、自由平等原则 |
1853年,英国一家报纸曾登文指出:“叛乱运动的最后成功将是敌视在中国的外国人的信号,我们的损失将是很大的,我们的所得将是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文中的叛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
②表明中外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③暗示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双重敌人
④说明侵略者极端仇视中国革命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任何人不能仅因思想而受惩罚”。材料所体现的罗马法原则不包括( )
| A.不得缺席定罪 | B.无证据不定罪 |
| C.不得因言获罪 | D.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