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国民待遇”原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在对外企来华投资给予的一种优惠政策的说法。其实,这种待遇在近代中国就已经出现。史学界认为: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对列强而言,则是在中国国土上取得了超国民待遇。据此解读,下列条款中外国取得“超国民待遇”典型的表现是( )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
B.在沿海沿江增开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
C.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各国驻兵保护 |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开设工厂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提花机的使用全面革新了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 |
B.明朝中期松江地区开始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中心 |
C.北宋时煤的需求量猛增 |
D.明清时期,上海、苏州、杭州成为三大丝织业中心 |
“(齐国)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绣……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我国丝织业水平世界领先 |
B.齐国重视发展丝织业 |
C.当时丝织业水平很高,品种丰富多彩 |
D.齐国的丝织品闻名全国 |
古代人们用煤、焦炭冶铁分别开始于
A.春秋、明朝 | B.两汉、明朝 |
C.战国、南宋 | D.两汉、南宋 |
下列哪一条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与禁海政策的理由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
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 |
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
D.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抗斗争 |
“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封建地租重 |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C.商品经济繁荣 | 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