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底,据俄罗斯权威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勃列日涅夫是仅次于普京的声望最高的领导人,61%的受访者认为其执政时期是二战后苏联(俄)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民众怀念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理由不正确的是( )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 |
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光 |
C.苏联军事实力逐渐接近美国 |
D.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
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
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 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
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 | 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 |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
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
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
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
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
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 |
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
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
《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