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国不同地区2000年粮食生产效率表,回答题。
| 项目(各项目代表要素) |
资本投入量 |
人力投入量 |
自然资源效率 |
资本效率 |
人力效率 |
| 化肥量(Kg/公顷) |
劳动力(劳动日/公顷) |
粮食/耕地(Kg/公顷) |
粮食/化肥(Kg/Kg) |
粮食/劳动日(Kg/日) |
|
| 全国平均 |
264.53 |
199.5 |
4 377 |
16.55 |
21.94 |
| 西北6省 |
197.25 |
213.5 |
2 833 |
15.75 |
13.86 |
| 西南4省 |
186.60 |
312.3 |
3 979 |
21.44 |
12.69 |
| 中原4省 |
320.93 |
180.2 |
4 486 |
13.98 |
24.83 |
| 东南5省 |
317.18 |
169.4 |
5 665 |
18.61 |
36.56 |
| 东北、新疆 |
235.65 |
119.4 |
4 908 |
21.78 |
42.25 |
表中所示生产成本中劳动费用最高的是( )
| A.西北6省 | B.西南4省 |
| C.东南5省 | D.东北和新疆 |
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南5省最优的农业生产条件是( )
| A.耕地质量和自然条件 | B.化肥效率 |
| C.劳动力效率 | D.耕地面积 |
东北和新疆的人力投入量最低,人力效率最高,反映出 ( )
| A.农业生产落后 | B.劳动力科技素质高 |
| C.机械化水平高 | D.气候条件优越 |
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
|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
|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
|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
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红色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 | B.风蚀作用 |
| C.水蚀作用 | D.沉积作用 |
“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 | B.过度放牧 |
| C.开山取石 | D.环境污染 |
读“我国某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图”,完成下列问题。
该省可能是:
| A.辽宁省 | B.江苏省 |
| C.台湾省 | D.云南省 |
从该省的产业结构变化来看:
| A.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
| B.第二产业的产值不断下降 |
| C.农业产值一路下滑 |
| D.产业比重波动太大,对经济发展不利 |
下图是“我国东、中、西部部分指标占全国比重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反映出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
①人才缺乏 ②交通落后 ③资源短缺 ④外商投资少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列措施中,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见效最快的是:
| A.加大铁路建设力度 | B.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 C.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 D.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
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a、b、c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abc | B.cab | C.cba | D.bac |
a时期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最有可能是:
| A.采矿业 | B.食品工业 |
| C.制造业 | D.电子工业 |
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a时期城市化水平最高 |
| B.b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
| C.c时期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 |
| D.b~c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