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包热情的闻一多
何兆武
①一个人的性格或者思想大多初步觉醒于十二三岁,到二十四五岁思想定型,此后或许能有纵深的发展或者细节上的改变,若是有本质的改变,我想是非常罕见的。闻一多先生早年追求纯粹的美,后来成为民主斗士,旁人看来似乎有非常巨大而彻底的思想转变,但我以为那不过是一些表面的变化。在这一点上,我同意温德先生的话。温德先生是闻先生多年的好友,一次温德先生和我们谈起闻先生,说:“他(闻一多)就是一包热情。”接着又摇摇头,“不过搞政治可不能单凭一包热情啊。”言下似有惋惜之意。
②温德先生的这句评价非常中肯。闻先生是个热情的人,早年追求唯美是一团热情,后来和梁实秋、罗隆基等人搞国家主义,其实也是一团热情。
③西安事变爆发后,闻先生拥蒋反对张学良,在教授会上痛斥:“怎么能够劫持统帅?!”当时很多人都有那种感觉,如果真杀了蒋介石,肯定要发生内战,岂不给日本制造了机会?所以西安事变的时候很多人都指责张学良,称之为“劫持统帅”,等到他把蒋介石送回南京,当天的《世界日报》——当时北京最大的报纸,头版大标题就是“委座出险,举国欢忭”。第二天,北京的右派学生还举行了游行,也是声势浩大的。
④及至40年代,生活艰苦了,闻先生亲身感受到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和黑暗,又满腔热忱地投入民主运动。
⑤闻先生晚年讲诗(其实那时候他还不到五十岁),有一首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他特别欣赏,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当然这首诗写得的确很美,我也非常欣赏,不过除了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味道,好像和他民主斗士的形象不大合拍。所以我以为,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现在不是有很多人在讨论:如果鲁迅活着会怎么样?其实同样可以问:如果闻一多活着会怎么样?仅凭一包热情,恐怕也不会畅行无阻,我这么想。
⑥闻先生那一辈人的旧学根底非常之好,可他同时又是极端反传统的。社会转型时期,有的人唯恐中国的旧文化不存在了,拼命维护,还有一种人,认为传统的东西束缚中国人太久了,中国要进入新的时代,就要彻底抛弃,全面创造新文化,闻先生、鲁迅、胡适都属于这种人。鲁迅激烈反对中国的旧文化,甚至提出不看中国书,《狂人日记》里宣称:什么“仁义道德”,满书都写着血淋淋的“吃人”两个字。闻先生在这一点上跟鲁迅非常相像。在搞民主运动的时候,他在课堂上对我们说:“你们是从外面打进来,我从里边杀出去,我们里外合应,把传统的腐朽文化推翻!”意思是说:青年学子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毒害,所以你们须从外部推翻它,我是受过这个教育的,所以我现在要反对它,从里边杀出来与你们合作。我想这代表他当时真实的思想情况,虽然他研究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但他并不认同。
⑦另外还有一点我要保留自己的意见。现在很多文章总是特别强调闻先生生活穷困的一面,比如联大时期闻先生给别人刻图章,现在都说成是他为生活所迫,不得已。我觉得也不单是这样。闻先生早年是搞美术的,又会绘画,又会雕刻,现在北大西门一进门的地方有座西南联大纪念碑,上面的篆字就是闻一多写的,落款“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写得非常好,而且只有公认的大手笔才有资格题这个篆额。所以,搞美术乃是闻先生的本行,写字、篆刻都是他的专业。当然他也是因为贫困,挣点钱补贴家用,但如果过分强调为生活所迫的一面,刻字竟成了他不务正业的谋生手段,不免有些过分渲染的味道。
(选自《民国教授》,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它(指诗人田间的诗)只是一片沉着的鼓声,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在这大地上。当这民族历史行程的大拐弯中,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过危机,完成大业。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时代的鼓手”出现。(摘自闻一多《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
②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眩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猥的一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远是那么看,那么透明的看,细小处,幽辟处,在诗人的眼中,皆闪耀着一种光明。(摘自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开头引用温德先生的话,既表现了闻一多是个热情的人,同时也说明他的“一包热情”也存在着局限性。
B.闻一多喜欢《春江花月夜》,包括其中所带有的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味道,这与他民主斗士的形象有矛盾。
C.作者把闻一多与鲁迅不同的处事方式做对比,说明如果闻一多还活着,他仅凭一包热情来处事是行不通的。
D.沈从文认为闻一多的眼睛是清明的,在细小处也看得透明,这与何兆武所说的闻一多靠一包热情做事大不相同。

E.文章以情感为主线来讲述闻一多,有叙事有议论,不仅使读者了解闻一多,也对闻一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材料中从哪些方面讲了闻一多的一包热情?请简要概括。
(3)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文章的第⑥段与文题没有什么联系,你怎么看?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窠八哥的谜
牛汉
小时候,我不会养鸟,却有探险和猎取神秘事物的野性。有一年的麦收季节,听说城墙上出现了一窠八哥,我在城墙下绕来绕去寻找。果然,听到了一丝儿很_A_(zhì nèn)而清脆的声音,似出壳不久的雏鸡的叫声。顺着细微的声音找去,终于望见了在高高城墙上的一孔洞穴里,四五张鲜红的小嘴正张着,像一束喇叭花悬挂在崖畔上,好看极了。我当下就想把它们掏下来。但壁立的城墙太高太陡,无法攀登。八哥的窠在城墙的上方,用梯子够不着,从城墙上用绳子缒下来一定可以掏着,但我不敢。我只能立在城墙跟前,仰起头望着那一窠神秘的八哥。
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县城墙最早是隋朝时筑的土城,明朝时包的青砖。墙面上已经有一些砖朽烂成窟窿,我异想天开,想攀登上去掏这窠八哥。
全村的孩子中,我最会爬墙上树,我相信自己会手扣着脚登着那些孔洞往上攀登,总有一天能把这窠八哥掏到手。
我天天练攀登,苦练了一二十天,一天比一天攀登得高。小八哥的爹妈从天空嗖的一声回到窠里喂食,翅膀又黑又亮,在我眼前一闪而过,随后从窠里伸出头,朝下望着我,吱吱地叫,我知道它们在咒骂我。有几次,头发上落了雨点似的鸟粪,还有脏土。我心里明白,这是大八哥在对我进行反抗。
小八哥抖动着茸茸的羽毛,我闻到了奇异的鸟的气味,再往上攀登三五尺,就能够着八哥了。
一天清早,我来到城墙下,感到有点异样——没有听到小八哥的声息。前几天,我已听出小八哥的声音变得洪亮了起来,不再是嗷嗷待哺,而是牙牙学语,已经很像在歌唱。八哥的歌,一定不同于鸽子那种柔媚而混浊的声音,更不是麻雀_B_(cū cāo)的吵叫,也不同于村里八音会上的任何一种乐器声。
整个城墙显得铁青铁青,千疮百孔,像死了一样。我顿然明白,八哥一家已经飞走了,已经移居到不可知的远方。
叫卖黄酒的小栽根告诉我,天亮前后,他看见有一朵黑亮的云彩,向滹沱河那个方向飞走了,那一定就是八哥一家。我伤心地扒在城墙上哭了半天。我知道小八哥还没长到该出飞的时候,它们如何在大鸟翅羽的扶托下逃到了远方,真是一个猜不透的谜。我为它们担忧。
我曾在村子上空看见成千上万只蜜蜂嗡嗡叫着,扶托着它们不会飞的蜂王,像金黄色的云朵从天空飞过,后来落在我家院子的老槐树下,父亲用涂了蜜的大笊篱把抱成团儿的蜂小心地收了下来,于是我家有了一窠蜜蜂,养在西房的屋顶上。
我想连那么小的蜜蜂都能扶托着蜂王飞,那窠小八哥一定能够让自己的父母扶托着飞走。但是我不大相信它们能飞得很远。我在村里村外到处寻找,没有发现八哥的踪影。它们究竟飞到什么地方?难道真的飞过了滹沱河,飞到了二十里以远的北山上?是的,一定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
我这一辈子不会忘记这窠小八哥。而且直到现在也不明白:它们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如何能神奇地飞到了远方?
前几天,有个诗人听我讲述这个故事,沉思了一会儿,对我说:“是小鸟自己飞的。在灾难面前,翅膀一下子就会长大长硬。”
我有点相信这个解释了。
真的,是小八哥自己飞走的。我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
(选自《向着太阳歌唱》,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版,有删改)
[注]①窠(kē):鸟兽昆虫的窝。②缒(zhuì);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往下送。
③笊篱(zhào lí):一种工具。
1.在本文中作者对八哥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2.第一段对小八哥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简要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3.结合全文,谈谈画线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整个城墙显得铁青铁青,千疮百孔,像死了一样。

(2)是的,一定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

4.结合你的成长经验或阅读积累,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好吃的苹果平凡的脸
⑴我的汉语学生杰克是医科大学中医专业的H国留学生。
⑵素闻H国人是苛刻挑剔的,择师条件也十分离奇:首先人要漂亮:然后才是中文要好。IQ ⑶初次见面,简单的介绍后,杰克勉强地点了点头,就不再讲话。我知道,除了他本身固有的高傲外(这是这所公寓里所有留学生的通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远没有达到他所谓的“漂亮”标准。说真的,我确实跟美丽无缘,父母给了我一张再平凡不过的脸。但我没有妄自菲薄,我并不认为美丽可以代表一切。我知道,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和荆棘不是美丽可以跨过的。记得《简·爱》中有一段话:“我贫穷、低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时,我们是平等的。”我能蔑视但不能无视杰克的高傲。我暗暗对自己说:我要做得最好,让他的高傲见鬼去吧!
⑷4月的一天,雨哗哗地下了一整天。街上的水很多,路面低洼处水可没过脚面。舍友们都仰倒在床上,高唱着“下雨天,睡觉天”。在那样一个滂沱大雨的鬼天气里,谁愿意一脚泥、一身水地出门呢?眼看快6点,又该去上课了。舍友们都说雨那么大,路又难走,别去了,一次特殊情况,杰克应该能够理解。我笑着摇摇头,撑开伞,出了门。
⑸街上风裹着雨,手中的伞握不稳,身上湿了大半。路比想象中要难走得多。红旗大街正在扩建,路边的土被冲得到处都是,一踩一脚泥,裤脚上已溅了不少泥点子。红旗大街与新石南路的交叉处,已不见路,只有一片汪洋的水。鞋子里外都湿了,走起路来,噗哧噗哧地响,一阵冷风吹来,我直打寒颤。
⑹到了杰克的房间门口,脱下鞋子抬起脚,水滴滴答答地往下淌。我飞快地脱下袜子,拧了拧水,又飞快地穿上。我以最快的速度做完这一切,然后敲门。
⑺开门的一刹那,杰克的脸上写满了惊愕。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格外漫长。半温的衣服贴在身上,粘粘的、潮潮的,感觉就像掉进沼泽中一样。尽管如此,我脸上始终保持着平和自然的微笑。我知道我不需要无谓的同情,我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击溃杰克的高傲和他对中国人的偏见。J
⑻打那以后,杰克表现得不再那么难以接近。他的高傲像一只鸡蛋被我击开了狭小的裂缝。
⑼杰克的中文进步很慢,尤其是在念绕口令时,他发音含糊不清,听上去像酣睡的小猫打呼噜。杰克的高傲随着他的一次次失败而一点点减弱。我无意也无暇嘲笑他。相反,我一直鼓励他不要气馁,不要懈怠。每次,我在讲课时,总穿插一些文字游戏和课外知识,诸如名胜古迹、文化典籍、风味特产、天文历法等。课前我不断充实自己,课上我俨如一位真正的老师,旁征博引,娓娓道来。我的只有一个学生的课堂充实而富有趣味。终于有一天,杰克竖起大拇指说:“老师棒!中国棒!”语气中有着不可置疑的肯定。
⑽我笑了。许多日子以来,我嘴里衔着一枚青橄榄,酸酸的、涩涩的,而此时却嚼出了丝丝甘甜。
⑾“杰克,给你这个。”一次课后休息,我伸手递给杰克一个外表光滑的苹果。凭我的经验,这个苹果肯定少汁、青涩,极为难吃。而我啃起了那个不太光滑的苹果。果真如此。“老师,为什么你给我的这个这么难吃?”他看着吃得津津有味的我。我晃了晃手中带有疤痕的苹果说:“你不是喜欢外在漂亮的吗?那个苹果可是这一堆中最好看的!”说完,我和杰克相视一笑。“谢谢,”他友好地向我伸出手,“你教给了我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至此,他的高傲被我彻底击碎。
⑿初为人师,我深深地品味了其中的苦与乐。我知道我贫穷、低微、不美,但我拥有坚毅,拥有真诚。它们会伴我跨过人生道路上的坎坎坷坷,让我得到人生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
1.第⑽段中“许多日子以来,我嘴里衔着一枚青橄榄,酸酸的、涩涩的,而此时却嚼出了丝丝甘甜。”“我”所以感到“酸酸的、涩涩的”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_____________;“嚼出了丝丝甘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我”不美丽,但“我”“拥有坚毅,拥有真诚”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体现“我” “真诚”的具体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我“彻底击碎杰克的高傲,除了拥有坚毅和真诚外,还因为具有认真的态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⑾段中杰克说:“你教给了我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生如茶
余玉奇
现在的茶具可算得上是五花八门,陶质的、瓷质的、不锈钢的什么都有,但我还是喜欢用玻璃的。
一只玻璃杯,晶莹剔透,一把茶叶,清香盈鼻。开水冲下,顿时上下翻腾,浮起的一片片沉下,沉下的又努力地浮起。茶叶,有的急急地展示,匆匆地沉寂,有的则渐渐舒展,慢慢升腾。清澈的水,因茶而绿,碧绿的茶,因水而明。
小小的茶杯,就像一个大千世界,而每片茶叶则是滚滚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品茶时,我俯视着各样的人生。人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本无区别,只是融进诸如家庭的、历史的、社会的等因素,界定了贫富贵贱。有的为名孜孜以求,不惜“为伊消得人憔悴”;有的为利益奔波劳碌,不惜反目成仇。有的成功者,得意洋洋;有的失败者,垂头丧气。人常在利害得失之中,为利所困、为名所累。
其实,人的生存需要极其有限,只不过“一箪食,一瓢饮”而已,何必吃着碗里还望着锅里?芸芸众生,生老病死谁都不能躲掉,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万贯家财抑或赫赫声名,一样都不能带走。记得一位领导在退休之限说过这么一段话:“金钱是子女的,位子是暂时的,身体是自己的,友谊是长存的。”此话出自肺腑,发人深省。还有一个老人,死时慨然叹道:“人到临死的时候,手里捏着的除了自己的指甲外,什么也没有。”古人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当然,讲这些,也不是把生活归于虚无,让人消极遁世。人没有追求就没有生活的动力,人生离不开奋斗,奋斗自有奋斗的乐趣。我只是说在追求的过程中不要过于偏执,来到手中的欣然接受,要从手中溜走的,怡然放手。快乐未曾忘记,苦恼尽力摆脱。这样才能多一份坦然少一点落寞。
我品茶也品人生,人生如茶。
1.为什么说“人生如茶”?它们有什么相似点?请结合文章一一说明。


2.第四自然段引用了退休领导、将死老人、古人的话,各表达了什么含义?


3.结合全文的主旨与思路,想一想,第5自然段能否删去?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离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多尔先生便在车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顺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
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是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去就要挨处罚。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这个孩子跟自己的儿子年龄相仿,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小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枚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
“你要点什么?”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
“你要看点什么?”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20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20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发现了风雨中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缓缓地艰难前行,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片公墓,他手中的万寿菊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眼前模糊了。
1.本文第六自然段比较集中地描写了多尔先生的心理活动。这一描写对塑造主要人物
和描述事件各有什么用处?请分别作答。(答案不超过50个字)


2.本文第八自然段,对小男孩进行肖像描写,它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作答。(答案
不超过60个字)


3.分析下面环境描写的作用。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

4.本文最后一段“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眼前模糊了”,能否删去?请作答并简述理由。


5.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从卖花人“你要点什么”和“你要看点什么”的问话中,可以看出她训练有素,
说话有分寸。
B.贵妇人是文中不可或缺的人,有了她才能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
C.多尔先生在文中的主要作用就是使情节发展有起伏,因为他给小乞丐一美元,情
节就发展下去了。
D.文中有些词语,似是平常之笔,实际上却很重要。如“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

详柜台里的鲜花”“(他)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
E.本文赞美了珍贵的“反哺”之情,也含蓄地歌颂了神圣的母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成长的桥
陈敏
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
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某某,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贵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也许智商有限加上读书不用心,虽然花了时间做了副努力的样子,小学时成绩并不理想。别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笑一边借机脱身,回来了他们彼此安慰说,孩子老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就别逼她了。那时真想把课本煮了熬汤喝,像皮皮鲁那样,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法子读好书。
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台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子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加油,落地时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以为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单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tǎn)(tè)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缓而又焦虑、掺杂着心疼与希翼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个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的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间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通知单时父母的惊喜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了研究生。
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懵懂懂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之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1.文章第2段记述了自己刚上学的种种“笨”的表现,如“脚板印”“扫玻璃渣”等,联
系后文,谈谈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文中说“我”因为偶然的坠楼事件,被“摔开了窍,变聪明了”,果真如此吗?“我”“开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3.结合你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成长的桥”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