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令由一统”,“君主言出法随,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六典·卷八》门下省侍中条:“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一曰奏抄,二日奏弹,三日露布,四日议……”并在注释中解释“议”云:“谓朝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畀同,奏而裁之。”集议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重大的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诸方面的问题,均可通过一定的程序,成为集议的主题。
——《探讨隋唐时期司法政策》
材料三 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明武宗下诏南巡,遭到朝廷百官的集体反对,最终以一百四十六位官员受杖刑,十五人毙命为结果,明武宗最终成行。廷杖作为一种法外之刑,在明朝时期屡屡作为皇帝针对犯颜直谏或忤旨过犯的朝臣而下令在朝廷之上对其实施杖责的一种刑罚而被使用,并且规模逐渐愈演愈烈。
——曹毅《中国古代君权制约的理论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门下省的职责。比较材料一、二,分析唐代“集议”机制形成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明两代对‘集议’态度的不同说明了什么?(4分)
(12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战国初期,吴起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主持变法。与其他国家相比,楚国旧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他们把持许多重要职位,而且盘根错节,动弹不得。吴起对楚悼王说:“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吴起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条:第一,废除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规定封君“三世而收爵禄”。即贵族只要传了三代的,一律收回封爵和体禄、世袭特权。第二,整顿吏治,淘汰冗官。吴起提出“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枝官”,精简机构。
司马迁说吴起“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摘编自孙立群《吴起改革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吴起改革的国内外背景和改革目的。(7分)
(2)根据材料,分析吴起改革的重心并简评之。(5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伊尹,名挚,尹是官名,商初大臣,商代大政治家,生于公元前l8世纪末至公元前17世纪初。他在任期间进行改革,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口。” (引自《管子·地数》)。 他辅佐商汤利用有缗氏公开反叛夏朝的机会,发兵吊民伐罪。陆续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剪除桀的羽翼,成为当时强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引自《商代贤相伊尹》
材料二商汤去世后,伊尹又历佐汤子外丙、中壬两王。中壬是外丙之弟,“兄终弟及”这种继承王位的办法,是伊尹巩固新兴的商王朝的一个重大举措。两王任期,伊尹改革耕作制度,到田间引导百姓耕种,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三历经五朝二辅政三代四朝的伊尹,对商王朝的建立、巩固和繁荣,立下不朽功勋。在商代伊尹就受到诸王的隆重祭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不少祭祀伊尹的卜辞,可见他的功德之重。伊尹被后世人尊为商代元圣。
——引自《经营管理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伊尹辅佐商汤建国的主要策略。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伊尹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主要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试对伊尹改革进行全面评价。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谏官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谏官不仅弹勃不法,同时也对守法官吏施以保护,使官吏免遭不当罪的处罚。维护官吏的相应权益,也是维护国家法纪的严肃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之前的谏官隶属于宰相,多讽谏皇帝。北宋时期谏官的任免权收到皇帝手里,并赋予谏官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的权力。谏官由监督皇帝,变成了皇帝约束大臣的工具。
——整理自《中国古代监察史》
材料二清代前期,所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可以根据“风闻”有密折奏事权力,这样皇帝对台谏官员在政治信息上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了。雍正帝时期京师廷臣的折奏数量大大降低,占折奏数量最大的是地方督抚,达到70%以上。这说明皇帝依靠奏折所获取政治信息的重点地方各省,而在以往能够把地方情形上报中央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的台谏官员。维新变法时期,光绪帝发布诏令,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评论时政。戊戌变法失败后有关此规定的诏令被废除。
——整理自《清代的监察制度》和《维新变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谏官制度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前期监察体系的特点。(6分)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监察发展趋势及维新变法时期的新举措。(6分)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l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
年均增长率(%) |
1953~1957年 |
4.5 |
1958~1962年 |
4.3 |
1963~1965年 |
11.1 |
1966~1970年 |
3.9 |
1971~1975年 |
4.0 |
1976~1980年 |
5.1 |
1981~1985年 |
8.1 |
(1)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 |
个体经济 |
71.8% |
7.1% |
(2)分析材料二, 指出1952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 年份 |
① |
集体企业 |
城乡个体企业 |
外资或中外合资 |
1978 |
77.6 |
22.4 |
||
1997 |
25.5 |
39.1 |
17.9 |
18.5 |
(3)材料三中的“①”应该是什么类型企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4 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某校高二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三位江苏近代历史人物的有关资料。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处,一些学生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①他们积极创办洋务企业尤其是近代民用企业
②他们创办的企业都以轻工业为主
③他们的企业大部分在国民政府前十年得到较快发展
④他们推动了近代江苏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观察下列图表:
材料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进步力量之一。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作用,它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如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奠定了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也成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卢新建主编:《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请将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的序号写在答题纸上。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简要指出“初步发展”和“日益萎缩”两个阶段的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要探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