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交往是近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涵,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长途贩运东方的奢侈品,以满足少数贵族富人的消费。这种“中世纪型”的对外贸易,贩运的是体轻价昂的贵重物品,如香料、丝绸等,以获取暴利,而销售数额却很有限。地理大发现后,由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商品的运输量急剧增加,经营大宗日用品和原料、粮食,以赚取巨大的利润总量。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为西欧的手工业提供广大的市场和原材料产地,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迅速成长。
——摘编自穆良平《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贸易的变化。
材料二 1791年,财政部长汉密尔顿提出制造业报告,要求对欧洲进口的货物征税,以保护本国工业;通过提供补贴来鼓励扩大商品性农业生产;建立一个联邦投资的铁路和航运网。目的是刺激商业发展和使国家更紧密地成为一个整体。但是,不论南方还是北方,都不希望对海外贸易征收关税,担心会导致海外贸易缩减和提高生活费用。国会最后没有批准这项报告。
——加里·纳什《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2)概括汉密尔顿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主张。结合材料和美国的政治体制分析这些主张未被批准的原因。
材料三
(3)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下面图表,从中分别提取美苏历史变迁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们要讲的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汉密尔顿从来不曾期待不完美之人制出完美之物。他说:一切经过集体讨论制定的方案均为各种意见的混合体,必然混杂每个个人的良知和智慧,错误和偏见。将十三个不同的州以友好、联合的共同纽带联结一起的契约,必然是许多不同利益与倾向互相让步的结果。此种原料安能制出完美无缺的成品?
——摘自刘建湘《美国宪法的商谈原理》
(1)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的主要原因。据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秦汉到唐宋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87年美国宪法中“良知和智慧”与“错误和偏见”的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有人说,丞相这一制度的开局是个喜剧,而结尾却是一个悲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材料二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材料三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於是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孟康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宰相的职责。(3分)
(2)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依次是什么?你认为宰相制度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演变的内在推动力是什么?为什么?(8分)
(3)材料三中前后两史实有何主要异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