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五四”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科学和自由,乃至“现代与西方”、“传统与中国”这样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在晚清时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中都已经提出了。下列观点与该说法一致的是( )
| A.“五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 B.“五四”彰显了彻底的反传统精神 |
| C.“五四”是探索的延续 |
| D.“五四”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 |
罗斯福说: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 够的生活来源。 ”从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之一是
| A.关注民生问题 | B.遏制两极分化 |
| C.削减政府开支 | D.控制生产规模 |
19世纪后半期,晚清通过整顿士气和经世致用来恢复统治秩序出现了“同光中兴”。但这里所谓的“中兴”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内涵。材料中的“内涵”主要指
| A.向近代化的转型 | B.中央集权的重建 |
| C.社会性质的转型 | D.民主制度的建立 |
武昌起义以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明确规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2月14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1912年3月8日,参议院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联系其目的思考,这一改变的缺陷是
| A.仿效法国,不符合中国国情 |
| B.分散了权力导致效率低下 |
| C.脱离群众 无法获得广泛支持 |
| D.因人设法,损害了宪法的权威精神 |
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了
| A.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 | B.产业变革的需要 |
| C.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 | D.农业灌溉的需要 |
有学者说很多受过教育的德国人也对国内的体制引以为荣,同时蔑视西方国家的民主传统,他们认为德意志特殊道路是一种积极的方式,是处于欧洲中心位置的国家采取的不同于西方其他国家的特殊方式。“这表明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 A.在民主方式上优于英法 | B.建立有它的偶然因素 |
| C.缺乏广泛的民主基础 | D.有强大的社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