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老师为让学生更好理解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在盛有鸡蛋清的试管中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 |
有白色絮状沉淀 |
② |
将①所得沉淀取出少许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 |
沉淀完全溶解 |
③ |
在装有硫酸铵晶体的试管中加少量蒸馏水 |
沉淀完全溶解 |
④ |
在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乙酸铅溶液 |
有沉淀 |
⑤ |
将④所得沉淀取出少许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 |
沉淀未溶解 |
(1)实验①②③研究的蛋白质的特性是 (填“盐析”或“变性”);
(2)补充实验②的目的是说明实验①中蛋白质发生的 (填“是”或“不是”)化学变化;
(3)设计对比实验①、③的目的是 ;
(4)针对实验④,小黄同学提出了质疑:使蛋白质发生上述变化的是否为重金属离子.请补充完成实验⑥,供选择的试剂有:鸡蛋清、蒸馏水、食盐水、硫酸铜溶液、浓硝酸.
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⑥ |
|
|
重金属离子使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
化学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钡、氯化钾、硫酸钠、氯化钡、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其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该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1:取适量粉末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过滤 |
产生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
原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
步骤2:取少量步骤1的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 |
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 |
白色沉淀 ;原粉末中一定含有 |
【实验分析】
(1)步骤1中生成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步骤2中沉淀部分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评价】
小亮认为上述实验还不能确定氯化钾是否存在,因此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取少量步骤1所得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得出结论: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氯化钾。小明认为小亮的实验不能确定氯化钾的存在,理由是 。
用下列实验探究与
溶液的反应。
实验一:将打磨后的铝片插入溶液,铝片表面出现红色固体且产生气泡,最终溶液呈无色。
(1)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收集气体, (填操作)后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该气体为 。
实验二:将实验一所得无色溶液倒入水中,出现白色固体。过滤、洗涤,低温烘干。对所得白色固体作如下探究。
【资料】①能与
作用生成
。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受热易分解生成
和
。
②与
溶液反应会生成
。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能溶于含
浓度较大的溶液,受热不分解。
【猜测】白色固体可能是:
a. ;b.
;C.
和
。
【实验】取适量白色固体,利用如图装置充分加热,U型管中 ,则猜测b成立。
【反思】无色溶液倒入水中后出现白色固体的原因是 。
实验三:在空气中被氧化成碱式氯化铜[
]蓝绿色固体,其受热会分解生成
、
和
。取一定量蓝绿色固体,充分加热,将生成的气体依次用足量的吸水剂氯化钙和烧碱溶液充分吸收。
(1)实验测得氯化钙增重0.36g,烧碱溶液增重0.73g。则碱式氯化铜的化学式为 。
(2)若烧碱溶液吸收了空气中的,则测得的
中
值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含有铵根离子( )的盐属于铵盐,兴趣小组对铵盐及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了解组成】
(1)一种常见铵盐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为,则它表示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碳酸氢铵的化学式为 ,某种碳酸氢铵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1.8%,则该碳酸氢铵样品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比较性质】
(1)已知硝酸铵溶液显酸性,则该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 和 (填离子符号)。
(2)常见的铵盐中,仅有碳酸氢铵在常温下就能分解,放出氨气,则常温下鉴别碳酸氢铵与硫酸铵的最简便方法是 。
(3)铵盐与碱混合通常会放出氨气,因此,施肥时要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用。写出加热条件下硫酸铵与烧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提出问题】氨气与氯化氢反应可以得到一种铵盐,该反应常用于探究微粒的运动性。那么,微粒运动速率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查阅资料】浓盐酸靠近浓氨水时,会出现大量的白烟:
【进行实验】
将一根玻璃管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左右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再塞紧橡皮塞。稍后,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见图甲:
(1)浓盐酸与浓氨水未直接接触就产生白烟,是因为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 。
(2)由图甲实验可知,相同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气体,其微粒运动速率越 。
【拓展延伸】
再取一根V型玻璃管,开口向上竖直放置,在左右两端同时塞入分别滴有浓盐酸、浓氨水的脱脂棉,再塞紧橡皮塞。稍后,在靠近浓氨水的一端最先出现白烟,见图乙。
(1)图乙实验中,最先出现白烟的位置与图甲实验相反,说明相同条件下 。
(2)实验中发现V型玻璃管发热,其原因是 。
化学兴趣小组对实验室制取氧气进行了如下探究。
I、探究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的作用
实验1:在试管中加入5mL5%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如图)
实验2:向上述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粉末,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有大量气泡冒出,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3:待上述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
实验4:探究催化剂的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每次实验均用30mL10%的 溶液,采用不同质量 粉末做催化剂,测定收集到500mL氧气所用的时间,结果如下:
实验序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粉末用量/g |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所用时间/s |
17 |
8 |
6 |
3 |
2 |
2 |
2 |
2 |
(1)实验1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带火星的小木条未复燃。实验结论是 。
(2)写出实验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实验3的实验目的是 。
(4)由实验4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Ⅱ、探究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得氧率
高锰酸钾在用酒精灯加热分解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如下三个反应:
①
②
③
(5)根据反应①,计算 完全分解生成氧气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
(6)已知: 。在反应①、②、③中,相同质量的高锰酸钾加热完全分解,理论上得氧率最高的是 (填反应序号)。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① 溶液和 溶液反应② 溶液和 溶液反应
(1)写出实验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结束后,将两个实验后的废液倒入到同一干净的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滤液呈无色。则滤液中一定不含的离子是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仍为紫色,则滤液呈 性(填“酸”、“碱”、“中”)。
(3)该小组的同学对滤液中溶质成分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小红认为:只有 ;
小亮认为:可能有 、 ;
小明认为:可能有 、 、
【交流讨论】从物质共存的角度分析,你认为 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你的猜想是 。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证明谁的猜想正确。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 溶液 |
无明显现象 |
小亮猜想不正确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 溶液 |
|
你的猜想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