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老师为让学生更好理解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对教材实验进行改进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 |
在盛有鸡蛋清的试管中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 |
有白色絮状沉淀 |
② |
将①所得沉淀取出少许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 |
沉淀完全溶解 |
③ |
在装有硫酸铵晶体的试管中加少量蒸馏水 |
沉淀完全溶解 |
④ |
在盛有鸡蛋清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乙酸铅溶液 |
有沉淀 |
⑤ |
将④所得沉淀取出少许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 |
沉淀未溶解 |
(1)实验①②③研究的蛋白质的特性是 (填“盐析”或“变性”);
(2)补充实验②的目的是说明实验①中蛋白质发生的 (填“是”或“不是”)化学变化;
(3)设计对比实验①、③的目的是 ;
(4)针对实验④,小黄同学提出了质疑:使蛋白质发生上述变化的是否为重金属离子.请补充完成实验⑥,供选择的试剂有:鸡蛋清、蒸馏水、食盐水、硫酸铜溶液、浓硝酸.
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⑥ |
|
|
重金属离子使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A BC
(1)装置中标“a”的仪器名称是。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常用的药品是,应选用的装置是(填字母序号,下同),选用这种收集方法的原因是。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3)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装置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右图是“△△牌发酵粉”的部分信息,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其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完成相应填空):
【查阅资料】
(1)酒石酸是一种易溶解于水的固体有机酸
(2)发酵粉能够使面团松软、发泡是因为发酵粉产生了CO2所致;
(3)Na2CO3受热不分解。
【提出问题】
NaHCO3在发酵粉加水或加热时如何产生CO2?
【猜想】
甲:……
乙:酒石酸与NaHCO3在溶液中反应产生CO2
丙:NaHCO3加热产生CO2
【实验探究】
(1)小明同学取少量NaHCO3粉末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无气体产生,从而否定了猜想甲,则猜想甲是;小明又将酒石酸溶液和NaHCO3溶液混合,产生了CO2,从而验证了猜想乙,说明了NaHCO3具有的性质之一是
。
(2)小英同学为探究猜想丙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英另取适量NaHCO3粉末加入a试管中,加热,观察到a试管口有无色液滴生成,b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持续加热直至两支试管均不再发生变化时,发现a试管中仍残留有较多白色固体粉末,向该粉末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该粉末是。
【解释与结论】
NaHCO3在发酵粉中产生CO2的条件是;
NaHCO3受热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为了研究炼铁原理,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在实验室的通风橱内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其它实验用品略),进行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实验,请你一起参与(每套装置限用一次,可以不用)。
A B C
(1)实验室制得的一氧化碳中常混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欲用纯净、干燥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并检验生成的气体,正确连接装置导管口的顺序是:混合气体→→g→尾气处理(填导管接口代号)。
(2)装置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C实验中玻璃管内观察到的现象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本实验停止加热前没有将装置C与D的连接处断开,停止加热后未观察到溶液倒吸现象,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8分)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ABC
(1) A实验: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下层蜡烛先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因此二氧化碳在实际生活中可用于灭火。
(2) B实验: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使白磷与空气隔绝和;通过该实验可得出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接触③温度达到的结论。
(3) C实验:试管③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铁钉在的情况下是否生锈;试管①中的铁钉与水面接触的一圈最容易生锈,其原因是___________。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食品保鲜袋进行了如下研究。
【研究课题】食品保鲜袋的元素组成。
【查阅资料】碱石灰是由NaOH和CaO组成的吸湿剂;无水硫酸铜可作吸水剂,且吸水后由白色变为蓝色。
【提出猜想】保鲜袋可能由“碳、氢、氧”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
【实验设计】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利用燃烧法测定保鲜袋的元素组成。
【实验步骤】
(1)按上图图示连接好仪器。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按图示装好药品和1.4g剪碎的保鲜袋样品,除D、E、F外将仪器按原图组装。
(4)向A中缓慢注水一段时间后,将已称重的D、E两干燥管和未称重的F干燥管接到C的尾端。
(5)点燃C处的酒精灯,直至保鲜袋子碎片完全燃烧。
(6)熄灭酒精灯并继续向A中注水一段时间。
(7)分别对D、E进行第2次称重。
【实验分析】
(1)B处的浓硫酸的作用是。F处干燥管的作用是。
(2)在点燃酒精灯前,要向A中缓慢注水一段时间是为了。
(3)熄灭酒精灯后继续向A中注水一段时间是为了。
【实验结论】第1次对D、E称重质量分别为(此处缺少数据);第2次对D、E称重质量分别为(此处缺少数据),则该食品保鲜袋的元素组成为。(本小题无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