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新思想的萌发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省委大楼曾出现过一副“赠省委诸公”对联:“歧路亡羊,滑下去,便是修正
主义烂泥坑;悬崖勒马,改过来,还算无产阶级当权派。”此场景应该出现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文革”时期

某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
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费正清《观察中国》)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是在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
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
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
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
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