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
[唐]元稹
公讳倰,字德长。宣州观察使崔衍状为南陵,会南陵赋钱三万,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公始至,一旦命负担者三四人,悉以米盐醯① 酱之具置于担,从十数辈,直抵里中佛舍下,因召集老艾十余人与之坐。遍谓里中:“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贫富高下之大不相当,亟言之。不言,罪且死;不实,罪亦死。”既言之,皆笔于书,然后取所负米盐醯酱,饱所从而去。又一里亦如之。凡十数日,尽得诸里所传书,因为户输之籍,有自十万钱而降于千百者,有自千百钱而登于十万者。卒事悬于门,莫敢隐匿者,是岁前逋负尽入焉。宣使骇异之,当去复留者凡七载。歙州阙刺史,府中宾皆愿去,宣使不遣去,以公摄理之,用能也。
累迁转运判官。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襄州湖鄂之税皆莅焉。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岁余计奏,宪宗皇帝深嘉之。
会凤翔阙节度,宰相奏名皆不可,上曰:“得之矣。”以公为凤翔节度观察处置使。先是岐吴诸山多椽栎柱栋之材、薪炭粟刍之数,京师藉赖焉。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公则求者无所与。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以崔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陛下一旦问宰相,予虽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卒不能坚辨上意,赖上仁圣不受谗,乃以公为河南尹。理河南不旬月,家家自谓有崔尹,卒吏无敢过其门。识事者皆曰:“五十年无是尹都者。”是岁七月抗疏云:“臣七十当致仕。”词意不可遏,朝廷嘉之。近世未有心胆既强,声势方稳,而能自引去者。明年春,暴疾薨于家。
予与公更相知善有年矣。考公之所尚,仁孝友爱,内外死丧婚嫁之不能自持者,莫不己任之。为理尚严明,勤于举察,胥吏辈始皆难于公,然而终卒无大过。词色朗厉,若不可支梧②,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此其所多也。
(节选自《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四)
[注]①醯(xī):醋。②支梧:抗拒。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输之粗等者,吾不复问粗:大略 |
B.会朝廷始置两税使,俾之听郡县听:听从 |
C.负气势者名为相市,实出于官市:购买 |
D.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毁:指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公任南陵县令,广泛调查民情,制定了合理的赋税标准并公之于众,解决了贫富悬殊而赋税轻重很不相称的弊端,使无人敢隐瞒资产。 |
B.崔公为政有方,宣州观察使重用其能,让他留任多年;歙州刺史空缺,让他代理。皇上嘉许他监察税务之功;凤翔节度空缺,皇上亲自选用他出任。 |
C.崔公任河南尹深受百姓爱戴,却上疏直言自己年已七十,应当退休。他态度坚定,无法劝阻。近代以来,退休的官员在胆略、声望上无人能与他相比。 |
D.崔公仁孝友爱,内外亲戚无力操办婚丧嫁娶,都由他承担。他治理崇尚严明,勤于考核官员,属吏虽起初深感在他治下为官不易,但最终无大过错。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税输之户天地相远,不可等度,由是岁累逋负,人被鞭迫。
(2)公乃取一大吏劾其赃,其余眇小不法者牒按之,所莅皆震竦。
(3)然而下于己者,能以理决之,无不即时换己见。
对于负气势者的“扬言”,元稹为什么“心知其不然,然亦惑于众口”?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白居易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① ,(元和)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非次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圣恩。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任。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切情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颜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联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多听纳。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注:①谠言:正直的言论。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投著作郎吴人顾况投:迎合 |
B.箴时之病,补政之缺箴:劲戒 |
C.非次拔擢次:依顺序排列 |
D.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善:友好 |
|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白居易想用有生以来学得的知识报答皇上越级提拔的恩泽。 |
B.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始终就没有被。 |
C.皇上起先对白居易劝谏承璀一事很不高兴,认为这是白居易对他的无礼之举,但后来又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 |
D.李绛认为,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这正是他报答皇上破格提拔的表现。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
②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与河内王奂亲善。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至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供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是时西羌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
中平二年卒于家。遗令敕其子曰:“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敛毕便穿,穿毕便埋。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坟封高下,令足自隐。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于是三府累行论谥,佥曰宜为贞节先生。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B.①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②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
C.①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②今老矣,无能为已 |
D.①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众俗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范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的一组是
①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
②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③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
④议者以为待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
⑤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
⑥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只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A.①③⑥ | B.②⑤⑥ | C.③④⑤ | D.①②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冉极有个性,尽管与河内人王奂的关系密切,但并不因为王奂做官而攀附他,等到王奂远行到异地为官,也只是在路边见上一面就离开了。 |
B.桓帝时,曾任命范冉担任莱芜长,但因母亲去世,范冉并没有去就任。后来有人提议让他担任侍御史的官职,他又一走了之。 |
C.范冉甘于清贫生活,家里住的很简陋,生活窘困,他却若无其事,言谈和表情依旧,因此乡人也以歌讥讽他。 |
D.范冉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着奢侈风气的混乱社会,活着不能匡世济时,死后也不肯和世人一样,因此临终之时,他吩咐儿子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
(2)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
(3)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
〔清〕姚鼐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櫺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
——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
[注释] 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省叔父于巡抚幕中 省:探望 | B.必造随园投诗文造:造访 |
C.再起,发陕西起:被起用 | D.其考自远来县治治:治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少也,为学自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
B.君亦遇事尽其能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C.与人留连不倦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D.考乃喜,入官舍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写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袁枚文学才能的一组是()
①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 ②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 ③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 ④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 ⑤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
A.①②④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枚的文章出色并有声望,他被排挤外放做知县,因写文著书有才能,始终不愿升迁,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尽自己的才学创作诗歌。 |
B.“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散文、骈文有自己的个性特色,“通乎古法”是说他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因此,他的作品受到世人广泛重视。 |
C.文章注意前后照应,如第四段“在江宁尝朝治事……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写在江宁的为官情况,这和第一段“调江宁知县”相呼应。 |
D.文章写袁枚的父亲匿名到民间察访儿子为官的情况,可见出袁枚父亲正直的品格和爱护儿子的心情,也侧面突出了袁枚有为官的才能。 |
(1)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
译文:
②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
译文:
(2)用斜线“/”给下段文言文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邹子之属。
齐有三邹子。其前邹忌,以鼓琴干威王,因及国政,封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
其次邹衍,后孟子。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是以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撇席。如燕,昭王拥彗① 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炙毂过②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③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释]
①彗:扫帚。
②炙毂过:过,古时车上盛贮油膏的器具。过烘热后流油,润滑车轴。比喻言语流畅风趣。
③列大夫:秦汉时爵位名。列第七级,亦称七大夫或公大夫。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
B.以鼓琴干威王哭声直上干云霄 |
C.身亲往师之若望仆不相师 |
D.春申君以为兰陵令以为小礼无所用 |
分别体现孟子、邹衍、荀子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①迂远而阔于事情
②述唐、虞、三代之德
③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④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
⑤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
⑥谈天衍,炙毂过髡。
A.①③⑥ | B.②③⑥ | C.①④⑤ | D.②④⑤ |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武力征伐为主导思想的时代,所以孟子想通过写书来引起诸侯的重视,实现理想。 |
B.邹衍虽然一开始能够受到各国君王的热情接待,甚至享有很高的礼遇,但是他的思想却很难施行。 |
C.荀子在当时的齐国是最年长和有资历的宗师,正好当时齐国有列大夫的缺额,所以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 |
D.荀子憎恶诸侯王们不遵循王政大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所以推究各家之长,著书立说。 |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2)其游诸侯见尊礼如此,岂与仲尼菜色陈、蔡,孟轲困于齐、梁同乎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人也。祖承,宜都太守。父繇之,湘乡令。母同郡师氏,聪辩有学义,教授诸子。
高祖开府辟召,下书曰:“吾忝大宠①,思延贤彦。南阳宗炳、雁门周续之,可下辟召,以礼屈之。”于是并辟太尉掾,皆不起。宋受禅,征为太子舍人;元嘉初,又征通直郎;东宫建,征为太子中舍人,庶子,并不应。妻罗氏,亦有高情,与炳协趣。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谓沙门释慧坚曰:“死生不分,未易可达,三复至教,方能遣哀。”衡阳王义季在荆州,亲至炳室,与之欢宴,命为谘议参军,不起。
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古有《金石弄》,为诸桓所重,桓氏亡,其声遂绝,惟炳传焉。太祖遣乐师杨观就炳受之。
炳外弟师觉授亦有素业,以琴书自娱。临川王义庆辟为祭酒,主簿,并不就,乃表荐之,会病卒。
元嘉二十年,炳卒,时年六十九。衡阳王义季与司徒江夏王义恭书曰:“宗居士不救所病,其清履肥素②,终始可嘉,为之恻怆,不能己已。”
史臣曰:“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不能摧志屈道,借誉期通。若使值见信之主,逢时来之运,岂其放情江海,取逸丘樊。盖不得已而然故也。”
(节选自《宋书•隐逸传》)
[注]①忝大宠,继承帝位,有辱天子称号。
②清履肥素,指行迹超凡脱俗。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并辟太尉掾,皆不起辟征召 |
B.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图绘成图画 |
C.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结宇 盖屋居住 |
D.乃表荐之,会病卒表表扬 |
以下各组句子,全能表现宗炳具有“隐逸思想”的一组是()
①于是并辟太尉掾,皆不起
②临川王义庆辟为祭酒,主簿,并不就
③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
④征为太子中舍人,庶子,并不应
⑤太祖遣乐师杨观就炳受之
⑥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
A.①④⑤ | B.①③④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炳是南朝人,文中的“高祖”是指南朝宋武帝刘裕,“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
B.衡阳王刘义季在荆州时,亲自到宗炳的家里,和他一起宴饮,并任命宗炳为谘议参军,宗炳没有接受。 |
C.宗炳放荡于湖海之上,游于山林之间,不肯出仕,根本原因是他性格有点偏执,并非没有遇上值得信赖的君主。 |
D.宗炳酷爱山水,喜欢远足。他去世后,衡阳王刘义季深感悲痛,认为他行迹超凡脱俗,一生品行值得褒扬。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罗氏没,炳哀之过甚,既而辍哭寻理,悲情顿释。
(2)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