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或反应中,最后固体质量增加的是
A.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迅速伸入乙醇蒸气中 |
B.铁粉与硫粉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混合加热 |
C.锌粉加入到氯化铜溶液中 |
D.去除氧化膜的铝条插入到浓硝酸中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
B.3p2表示3p能级有两个轨道 |
C.同一原子中,1s、2s、3s电子的能量逐渐减小 |
D.同一原子中,2p、3p、4p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 |
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A(g)+2B(g) C(g) +3D(g)△H<0。该可逆反应的反应速率—时间、转化率—时间关系图如下,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图I可体现t0时升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B.图II可体现t0时增大压强(缩小体积)或使用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C.图III可体现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高 |
D.图III可体现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甲使用了催化剂 |
已知在相同状况下,同一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等于形成该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解熔融的Al2O3可以制得金属铝和氧气,该反应是一个放出能量的反应 |
B.H2(g)+F2(g)=2HF(g)△H="-270" kJ/mol ,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气体分子放出270 kJ热量 |
C.相同状况下,反应2SO2+O2=2SO3是一个放热反应,则反应2SO3=2SO2+O2是一个吸热反应 |
D.破坏1 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 kJ,破坏1 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 kJ,形成1 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 kJ,则Q1+Q2<2Q3 |
如图所示实验,如x轴表示流入阴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则y轴可表示()
①c(Ag+) ②c(NO3-) ③a棒的质量 ④b棒的质量 ⑤溶液的pH
A.①③ | B.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⑤ |
常温下,Ksp(CaSO4)=9×10-6,常温下C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向100mL CaSO4饱和溶液中,加入400mL 0.01mol/L Na2SO4溶液后,溶液中无沉淀析出 |
B.b点将有沉淀生成,平衡后溶液中c(SO42-)一定等于3×10-3 mol/L |
C.d点溶液通过蒸发可以变到c点 |
D.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