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
 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 A.试作《六论》,援笔而成援笔:提笔,执笔。 | 
| B.世颇谓偃蹇不偶偃蹇:骄横,傲慢。 | 
| C.巩视之泊如也泊如:恬淡无欲貌。 | 
| D.斟酌于司马迁、韩愈斟酌:仔细地比较。 | 
下列各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 
| B.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 
| C.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 
| D.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 
|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 
|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 
|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2)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吏道
 与人主共理天下者,吏而已。内九卿、百执事,外刺史、县令,其次为佐,为史,为胥徒。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
 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唐、虞建官,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择才且贤者,才且贤者又不屑为。是以上世之士高隐大山深谷,上之人求之,切切然恐不至也。故为吏者常出不得已,而天下阴受其赐。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而惧其乱,周防不得不至,禁制不得不详,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取民愈广,害民愈深,才且贤
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今一吏,大者至食邑数万,小者虽无禄养,则亦并缘为食以代其耕,数十农夫力有不能奉者,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岂可得也?
 天下非甚
愚,岂有厌治思乱,忧安乐危者哉?宜若可以常治安矣,乃至有乱与危,何也?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乱也,由夺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号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二帝三王平天下之道,若是然乎?
 天之生斯民也,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盗贼害民,随起随仆,不至甚焉者,有避忌故也。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岂上天不仁,崇淫长奸,使与虎狼蛇虺均为民害邪?
 然则如之何?曰:得才且贤者用之;若犹未也,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不犹愈乎?
 (选自《伯牙琴》)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厥可稽已,其去民近故也稽:查考 | 
| B.后世所以害民者牧民牧:治理 | 
| C.使不肖游手往往入于其间不肖:不孝顺 | 
| D.率虎狼牧羊豕,而望其蕃息息:繁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若是者,贵贱不同,均吏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 
| B.然后大小之吏布于天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 
| C.竭之而使危,夺之而使乱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 D.为业不同,皆所以食力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
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之士之所以不肯出山做官,是为了远避尘世而隐居在大山深谷中,过着一种悠 闲自在的生活。  | 
  
| B.作者言辞激烈地批判“害民者牧民”的官吏仗势欺人无所顾忌肆意掠取,是鱼肉百姓的祸害,比强盗还要厉害。 | 
| C.文章认为民众所以作乱,是因为“夺其食”“竭其力”,从民生角度来分析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 
| D.倘若一时无法重用德才兼备的人,索性让百姓在乱世中实施自治,以求国家安定、 | 
太平。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且贤者愈不肯至,天下愈不可为矣。
 (2)夫夺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
 (3)今之为民不能自食,以
日夜窃人货殖,搂而取之,不亦盗贼之心乎?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进行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2008年宁夏卷)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涛领选,启武帝启:禀告。 | 
|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堪:能够。 | 
|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器:看重。 | 
| D.时人许以远致许:答应。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 C.②④⑥ | D.③④⑤ | 
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之前。 | 
|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改谥。 | 
|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感羞惭。 | 
|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宪宗褒美。乃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武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 乃诏观察使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2007年宁夏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 
|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 
|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 | 
|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
 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有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 
|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如划归河东管辖。 | 
|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 
|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如:到…去 | 
| B.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枉:白白地 | 
| C.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要:邀请 | 
| D.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就:完成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侠义性格的一组是()
 ①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②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③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④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⑤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⑥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 A.①②③ | B.②④⑥ | C.①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 
| B.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 
|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 
| D.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
 译文:
 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苏代兄弟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燕王曰:“吾闻齐有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 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
 苏代过
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
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以反间死天下共笑之然世言苏秦多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选自《
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题目为命题者加的)对下列各句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齐闻之,乃望燕望:怨恨 | B.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诚:的确 | 
| C.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执:拘捕 | D.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宗:尊崇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 | 
| B.观王之群臣下吏代之宋,宋善待之 | 
| C.齐王其霸乎不信其臣 | 
| D.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 | 
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与“骄君唯利是好”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东周之鄙人也 | B.奚以谓吾明王也 | 
| C.诚有之乎 | D.名显诸侯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苏代兄弟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 | 
B.苏 代认为,贤明的国君愿意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 | 
  
| C.苏代认为,如果燕国能够用亲属作为人质,并贿赂齐王的亲信,燕国就可以消灭齐国。 | 
| D.齐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后,燕昭王即位,苏代归附了齐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燕国。 | 
断句与翻译。
 (1)用“/”为文中下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太 史 公 曰 苏 秦 兄 弟 三 人 皆 游 说 诸 侯 以 显 名 其 术 长 于 权 变 而 苏 秦 以 反 间 死 天 下 共 笑 之 然 世 言 苏 秦 多 异 时 事 有 类 之 者 皆 附 之 苏 秦 夫 苏 秦 起 闾 阎 连 六 国 从 亲 此 其 智 有 过 人 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
 ②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