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究“铅笔芯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小明设计了如图电路,电源电压恒定,R0为定值电阻.
(1)在本实验中电阻R0的作用是 ;
(2)小明检查电路后认为电路设计存在问题,实验过程中没有保持铅笔芯两端的电压相同,无法判断其电阻变化.小明的观点是否正确,理由是 ;
(3)闭合开关后用酒精灯对铅笔芯进行加热,每隔10秒记录一次电流值,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以得出:铅笔芯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 .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电流/A |
0.16 |
0.19 |
0.21 |
0.22 |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作为平面镜的是 ,另外还有两支相同的蜡烛、火柴和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比较 的大小;还要分别测出 的距离,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归纳出实验结论.实验时,要使镜后的蜡烛与镜前相同的蜡烛所成的像完全重合,是为了 ;若将自己的手放在镜后烛焰所成像的位置时,手不会被烧伤,这一现象说明 .
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
(1)某同学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桌面上得到一个亮点F,并用直尺进行测量,如图所示,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厘米.
(2)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间,要调整蜡烛和凸透镜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 的中心大致在 .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依然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但光屏上像的位置却偏高,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则应向 (填“上”或“下”)调节凸透镜.
(2)调整后,图中光屏上烛焰的像是倒立 的实像,此规律的应用是 (举一例).
(3)此时,若有一只苍蝇落到凸透镜上,则屏上 成完整的蜡烛的像(填“能”或“不能”).
(4)要使光屏上的像变成与物大小相等,则应向左调节蜡烛到30cm处,光屏应向 调(填“左”、“右”)到 cm处,在此过程中发现蜡烛和光屏之间距离变 (填“大”、“小”或“不变”).
(5)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此时小强应站在 一侧(填“蜡烛”或“光屏”),观察蜡烛的像.
小敏学习了“光的折射”后,想知道光进入不同介质时,弯曲程度是否相同(折射角是否相等),如不同,弯曲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老师帮她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用一厚玻璃缸盛一定量的水,让一激光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从水中再进入玻璃,然后再进入空气中,其光路图如图所示.小敏还上网查出了一些介质的其他参数,如下表:
物 |
质 |
空气 |
水 |
玻璃 |
植物油 |
密度(kg/m3) |
1.29 |
1000 |
930 |
||
速度(m/s) |
3×108 |
2.25×108 |
2×108 |
(1)分析光路图,可知: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弯曲程度 (相同/不同).
(2)分析表中数据猜想:光在植物油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
(3)光由传播速度大的物质斜射入传播速度小的物质中时,折射角 (大于/小于)入射角.
小明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块标有刻度的可绕接缝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
(1)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光路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选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
(2)小明在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的位置关系时,若以法线ON为轴,将纸板B向后旋转一个角度就看不到反射光了,此时反射光的位置 (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将纸板B 转到原来的位置又看到反射光了,这一现象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