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 )
| A.德国和法国之间矛盾消除 |
| 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
| C.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
| D.德法已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
|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
安徽宣城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
|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
| C.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
|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
西汉武帝为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设御史大夫 | B.建立中朝,削弱相权 |
| C.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 | D.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
一块秦代砖文上刻有下列文字:“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
| C.国家统一,皇帝集权 |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
| C.“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
| D.“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