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
|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
|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纳李谔之策。”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
| A.打击豪强势力以促进统一 | 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 |
| 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 | 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 |
“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宋代这种情况突出反映了( )
| A.三省六部分工明确运行平稳 | B.加强集权导致地方贫弱 |
| C.加强君主专制影响行政效率 | D.宋代君相之间矛盾尖锐 |
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 B.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
|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 D.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
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
| 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 | 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 |
|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 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
某论文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
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 B.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
| C.世界经济多元化的趋势 | D.欧洲、日本的重新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