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尔赛对德和约总共15部分、440条。第一部分是国联盟约。其余部分为对德和约。 ……
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但同时也造成了新的矛盾,播下了新的战争种子。……
巴黎和会虽然播下了战争种子,但这个种子能否发芽还要看是否有合适的国际条件,而1929年爆发的震
撼世界的经济危机则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条件。
(1)你怎样理解“巴黎和会播下了战争种子”?
(2)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政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张伯伦带着有希特勒签名的那张纸,于9月30日心满意足地乘飞机返回伦敦。在机场,他受到盛大热烈的欢迎。他向前来欢迎的内阁阁僚和报界人士得意洋洋地摇晃着那张纸,狂呼:“我弄到手了!”并当即把那张纸上写的内容广播了,欢迎的人群一片欢腾,向他欢呼:“好样的,老内维尔!”他驱车赶回唐宁街10号,随处可见兴高采烈的人群。唐宁街10号二楼的窗户打开了,张伯伦出现在群众面前。整个唐宁街挤得水泄不通的群众欢呼声更响了:“老内维尔,好样的!”“好样的,老内维尔!”张伯伦微笑着招手致意,然后说:“我的好朋友们,这是我们历史上第二次从德国把体面的和平带回唐宁街。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3)张伯伦带回的纸是什么文件?这张纸有何标志性意义?
材料三 15日凌晨7点半左右,我(丘吉尔)被唤醒,说是雷诺先生打来的……他用英语讲,显得非常沉重:“我们被打败了。”我说:“不会败的得这样快吧?”可是他回答说“在色当附近战线被突破了;他们的坦克和装甲车大批地涌了进来。“这位法国总理再次重复他开头那句话:我们被打败了;我们这一仗打输了。”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4)“我们被打败了;我们这一仗打输了”指的什么事件?该事件和“张伯伦带回的有希特勒签名的那张纸”有什么联系?
材料四 建立“东方战线”,是苏联对欧战的发展所作出的最重大的反应。它包含着苏联决策者对国家安全问题的忧虑,即希望利用德国集中全力对付西方民主国家之机,扩大自然疆界来加强自身的战略地位与扩大自身的安全系数。这一认识对某些中小国家来说也许具有重大意义,对苏联这样一个拥有广阔领土的国家来说却价值不大。在面临战争威胁时,苏联领导人考虑的首先不应是领土纵深,而应是如何利用自身的领土纵深粉碎侵略者的企图,特别是苏联边界西移并不能改变其西部边境缺乏抵御侵略的自然屏障这一不足。其实际效果已经证明了,“东方战线”在加强苏联的安全地位方面作用甚微。相反,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
(5)请用事实说明“东方战线”在加强苏联的安全地位方面作用甚微。如何理解“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材料五 没有一个日本人料到在中途岛遭到如此惨败:丢了4艘最好的大型航空母舰以及超一流的飞行员和330架飞机。不过,正如宇垣参谋长所说,日本海军虽遭惨败,但尚未输掉战争。日本还有8艘大小航空母舰,战列舰一条未损,势力还远胜美国太平洋舰队。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见山本在中途岛大败而归,便趁机弹起南进老调。于是,为争夺所罗门群岛中一个名为“瓜达尔卡纳尔”的无名小岛,又引发一场大战,其激烈程度丝毫不逊于中途岛。
(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途岛战役对日本的影响。列举1942年在其他战场上发生的与该战役地位相近的两次战役名称。
报刊、电视和互联网是推动近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传播媒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林乐知(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李提摩太(英国浸礼会传教士)诸人创《万国公报》,属中土人士为译述,旬月一发刊,虽专为基督教家言,然亦锐意以开导民智为己任,破除文人之结习,于报界一新其面目。甲午以后,言维新变法者如狂,于是《时务报》、《湘学报》等……攘臂发抒,恶旧俗而维新之是求,如保中国不保大清,变君主以为民主之说,亦时有流露。
——胡汉民《近年来中国革命报之发达》(1909年)
材料二 1987年,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的联合调查组开展了规模宏大的“首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截至1987年7月,中国电视观众人数已达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6%。1978年中国还只有8千万电视观众,此后平均每年增加6.1千万。……1987年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超过1亿台。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占全国总户数的47.8%,而在1978年仅为2%。经常看电视的观众约占78%,电视观众接触电视的频率也高于广播和报纸。
——郭镇之《新时期中国电视的十年》
材料三下图:通过使用互联网可以起到的政治作用
——郭良《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
说明:该报告于2005年7月7日在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发布,五个调查城市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以前中国报业的变化情况。进入20世纪,中国通俗性报刊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最早提出“电视”名称和发明机械扫描电视的分别是哪国人?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科技角度分析这十年间中国电视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3)从信息传播角度看,互联网这一媒介和报刊、电视相比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互联网在当今政治中所起的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夫中国刑狱皆以贵治贱,以贵治贱,故仁可以为民父母,而暴亦可为豺狼。所谓法者,直刑而已,所以驱迫束缚其臣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是故天下虽极治,其刑罚终不能以必中,而侥传之人,或可与法相遁。
今世欧洲之立宪,则其君民皆有权,所谓君民并主;而其中或君之权重于民,或民之权重于君。英国以富而为强者,实以立宪之美而为强也。惟美、惟法、惟德莫不强者而皆立宪而后有此。
材料二
盖民所不得自由者,必其事之出乎己,而及乎社会者也。至于小己之所为,苟无涉于人事,虽不必善,固可自由,法律之昕禁,皆其事之害人者。
治国之法为民而立者也,故其行也,求便于民;乱国之法,为上而立者也,故其行也,求利于上。夫求利于上,而不求便其民,斯法因人立,其不悖于天理人性者寡矣。虽然,既不便民矣,将法虽立而其国必不安。未有国不安而其上或利者也。
——均摘编自王敞主编《严复集(第四册).按语》
(1)概括材料一中严复关于中国古代法律和西方近代法律的基本观点。
(2)结合时代背景,简评材料二中所述的严复的法律思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公元7世纪早期,日本的贵族们攫取私地私民愈演愈烈,社会危机严重。朝廷权臣苏我入鹿的独裁势力急遽增大,天皇的权威受到严重威胁。公元645年,中大兄皇子联合他人诛杀了苏我入鹿,消灭了代表旧势力的苏我氏一族,孝德天皇即位,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革新首先从刷新政府干部的阵容开始,要求官吏发扬道义,提高效率,并在其赴任一年后进行审核。由唐朝归来的僧旻和高向玄理担任国博士作为最高顾问。
新政最重要的内容是废除贵族所拥有的一切土地和人民,归属于国家。通过改革,人民被授予一定面积的田地,许其终身耕种,由此成了独立自营的农民;农民的赋税负担也得到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走上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道路。贵族领到了封地,作为直接的补偿。此外,根据位阶、官职和功勋,给与贵族官吏特别的土地和大量的俸禄,从而使他们的存在合法化。
7世纪后期,天智天皇进行了制定律令的尝试,以从形式上固定革新政治。革新政治经过这些时代以后,日本朝着建设文化国家与法治国家的方向前进。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简析日本大化改新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者一认为:工业革命的本质就是竞争替代了早先曾经控制了财富的生产和分配的中世纪管制。自民族国家形成以来,垄断与政府管制成为了英国的重要经济特征。自17世纪内战以后,经济自由度获得日益的增长。实际上,在整个工业革命过程中获取自由、打破垄断一直都是时代俊杰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工业革命的结果证明,自由竞争可能产生财富而不产生幸福。为了促进社会福利和维护公共利益,宗教和道德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因素能够消除自由的弊端、确保一个真正公平的自由。从英国的历史来看,工业化更主要地是一个由经济不自由之路转向自由之路的过程。
学者二认为:近代大工业是在十八世纪的最后三十余年中在英国产生的。所谓大工业,首先必须将其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市场规模的扩大诱发了组织变化,组织从诸如家庭和手工业生产的纵向一体化走向专业化。专业化导致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又导致了技术变化,技术变化进而需要组织创新去实现新技术的潜力。虽然自由放任被视为发展的关键,但自由放任意味着没有限制,而有效率的市场意味着创造一套促进生产率提高的组织或生产制度。
——摘编于【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徐滨《阿诺德·汤因比的经济思想与英国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工业革命研究史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探讨视角及见解。概括材料中两位学者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研究视角。
(2)结合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你赞同的其中一位学者的观点,并举一例史实说明另一位学者观点的可取之处。(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叙录》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一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四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
——[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四,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