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写道:“由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对材料中的“创造了奇迹”的最准确理解是(  )

A.哥伦布发现美洲
B.荷兰建立商业殖民帝国
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容易
知识点: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日本的对外扩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表反映的是1938年一1941年间,西南地区新增加的企业数量,材料表明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B.抗日战争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中国形成行业齐全的工业发展格局
D.“实业救国”的热情高涨

在斯大林的观念中,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所支撑的军事力量)是衡量先进与落后的尺度,至于如何在社会诸层面的现代化及其协调发展等更广义的发展领域赶超先进国家则不在他的视野中。这一观念影响下苏联实施的核心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C.农业集体化方针 D.斯大林体制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D.民主科学的倡导者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文明简洁的葬礼成为主流 B.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
C.知识分子已抛弃纲常礼教 D.中西文化产生碰撞和交融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B.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C.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