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正确的是( )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
D.各国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
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自发的伟大创造……。”此段引文评价的“这一制度”应该是
A.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 B.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 |
(原创)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是
A.国家工作重心刚刚发生转移 | B.三个代表思想的推动 |
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 |
(原创)下面是南方某地上报的粮食产量数据图,对图中数据反映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1949年亩产量低.主要是抗美援朝物资紧缺导致 |
B.1952年亩产量提高,主要是由于农业合作化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
C.1958年亩产量明显提高,主要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动农业生产 |
D.1962年亩产量提高,主要是由于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的纠正 |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这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 B.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
爱好历史的小王正在看李锐的回忆录书《庐山会议实录》,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1959年六七月间,国务院秘书厅的干部在自由议论学习中,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看,认为进行□□□的条件根本不成熟,发展也太急太猛。由于印刷问题,有几个字看不清楚,你认为“□□□”应该是
A.人民公社 | B.大跃进 |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D.一五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