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如果钱玄同没有找周树人约稿,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许不会出现鲁迅这个名字。
那是1917年,钱玄同时任《新青年》编辑,正在为杂志寻找合适的撰稿人。他常到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劝说居于此处的周树人、周作人两兄弟投稿。此时,周树人因对现实失望,正用抄古碑的方式消磨时光。他婉拒钱的约稿:“这中国好比一间铁屋子,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里面的人们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临死的悲哀。而如果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反倒使他们感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钱玄同立刻辩驳道:“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段对话,被周树人如实记录在他的小说集《呐喊》的序言中。从这时起,周树人动笔写了抨击吃人礼教的《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4月号上,署名鲁迅,并一发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钱玄同为人之刚猛,由此可见一斑。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倡白话文,打倒孔家店,慷慨激昂。由于年轻气盛,甚至鼓吹过“废除汉字”,称“汉字不死,中国必亡”。他在报上与保守派论战,竟愤言道:“人到40岁就该死,不死也该枪毙。”
但钱玄同绝非有勇无谋,他提出用“国语”作文,文章加西化标点符号,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目,采用公元纪年,书写方式改左行直下为右行横迤等,都是中国文化重大改革的首倡。
1918年,钱玄同曾与好友刘半农商议,上演了一出“双簧”。他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一文,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随后,刘半农撰写万余言的《复王敬轩书》,针对“王敬轩”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将其批驳得体无完肤。其时,这场论战引起各界强烈关注,也标志着改革派的“大胜战”。
有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学者评论道:“……在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几乎要流血的旧中国,在跟肉体和精神均已硬化的顽固派作斗争的过程中,非有大力难开新地,非有猛士难摧敌垒。”
但这个猛士却又是一个病夫。如果细细清理钱玄同的日记,可以整理出一本厚厚的病史资料。从早年留日时期的失眠、多汗、发寒热,到晚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视网膜炎,他常要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与折磨。
然而,他从不讳言“死”字。1927年,钱玄同年届四十,还打算在《语丝周刊》上发一期《钱玄同先生成仁专号》,他与朋友们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语调幽默。不明内情的人一见目录,信以为真,并相互转告,一时间,钱玄同的朋友、学生纷纷致函吊唁。
钱玄同一生狂放不羁。在北大任教时,上课从不看一眼究竟有无学生缺席,便用笔在点名簿上一竖到底,算是全到。也从不考试,每学期末批定成绩时,便按点名册的先后,起评60分,61分……如若选课的学生共40人,最后一人就得100分;若是40人以上,便重新从60分开始。
随后,他在燕京大学任教,亦不改考卷,直接交与学校。学校退回,他仍是不看,也退回。于是,校方依照制度,称如不判卷,将扣发薪金,钱玄同回复,并附上钞票一包,“薪金全数奉还,判卷恕不能从命。”
这个“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响起了叫骂声”的浙江人,对人严苛,对己更甚。其文字学课讲义《文字学音篇》,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音韵学课的最早一部教材,但钱对其极为不满,说它“百孔千疮”,“多一个人看见,就使我心中加一分难受”。在1921年重印时,钱在《再版序》中“自打耳光”,列出书中的六大不足。
钱玄同的最大爱好,便是逛厂甸旧书肆,只要前往,必将所喜之书扫荡一空才罢休,被人戏称为“厂甸巡阅使”。而其一生最惧之物,竟是好友刘半农家养的一条黑狗,前去做客,定要躲在刘家孩子身后,等孩子把狗引走,才敢进门。
1939年1月17日,钱玄同患脑溢血辞世。《文献》发表署名乐颜的《悼钱玄同先生》一文,为其盖棺定论称:“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之中,钱玄同的斗争精神,表现几在任何一位同时代的斗士之上……”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当周树人对现实失望,找不到出路时,钱玄同给了他希望,因此周树人动笔写了《狂人日记》,并一发不可收,从此鲁迅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
B.钱玄同与刘半农上演的“双簧戏”,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钱玄同与刘半农分别站在新旧文化的立场上激烈辩论,改革派取胜。 |
C.钱玄同在北大任教时,不看学生是否缺席,从不考试,从不批改试卷,随意批定成绩,不遵守学校的制度,表现了他在工作学术上不严谨的一面。 |
D.钱玄同虽为新文化运动的猛士,却体弱多病,从青年到晚年,一直忍受各种病痛的骚扰和折磨,40岁时,就自己准备了挽联、挽诗、祭文等,看淡生死。 |
E.本文以记叙为主,语言平实,重点突出了钱玄同作为真的猛士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斗争精神,他就是铁屋中最先清醒的几个人之一。
(2)钱玄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
(3)传文写了钱玄同许多刚猛的表现,为什么最后写他惧怕刘半农家里的黑狗?请简要分析。
(4)钱玄同被誉为“真的猛士”,有多方面的原因,请从“思想”“性格”“行为”中任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
①钱玄同到北京之时,虽然学术上已经是大师级学者,但他在思想上仍然认为推翻清朝之后中国的出路是要“光复旧物 ”,而且“愈古愈好”。但袁世凯借助复古企图恢复帝制和张勋复辟两次丑陋的政治表演,促成了关心国运的钱玄同反思他的复古主张。他由一个复古主义者迅速转变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这种转变体现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全面地展示了他的这种取向。
②今天我们熟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起人是陈独秀和胡适,但新文化运动若缺少了钱玄同,是否能造成那么大的声势,则殊可存疑。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各个方面展开全面攻击。对文学传统,他斥之为“谬种”、“妖孽”,提出“应烧毁中国书籍”;对中国戏曲,他认为“今之京戏,理论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他提出“要中国有真戏,非把中国现在的戏馆全数封闭不可”;对中国古典小说,他认为“旧小说中十分之九,非诲淫诲盗之作,即神怪不经之谈。否则以迂谬之见,造前代之野史。”这还不算,最激进的是他甚至提出“废除汉文”,他说:“欲废孔学,不得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
③然而问题是,若真如钱玄同所说,彻底把古典中国的学问打翻在地,那中国该怎么办呢?钱玄同继续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把希望寄托于欧化。一个精通中国古典学问的大师,竟然能够对自己从事的学问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颠覆掉,钱玄同可真敢标新立异!
④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这些主张,当然不可能全都实现,但也不是全无成绩。至于他提出新文学要新做的主张,则正是他促成鲁迅加入新文化运动,是《狂人日记》这篇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新文学杰作的催生者。鲁迅在《呐喊自序》里也说,是因为不忍抹煞钱玄同们“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终于答应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一篇《狂人日记》。”今天,鲁迅成为中国新文化无可争议的一面旗帜,钱玄同的催生之功不可谓不大。
⑤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显而易见,最明显的事实是,今天我们熟知并广泛运用的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及汉字横排等等,都是钱玄同率先提出的,正是钱玄同“提倡白话文的努力”的结果。虽然时光流逝,白云苍狗,今天的读者大多很难再想起是钱玄同奠基了这一事业,更不会想到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标点符号、司空见惯的横排汉字正是出自这位文字音韵大家之手。
⑥钱玄同曾说:“我所爱的中国是欧化的中国!” 这很容易使钱玄同被误认为是一个崇洋媚外的家伙,但这显然不是事实,否则就不能理解钱玄同晚年的抗日行为。实际上,钱玄同不是当时普通的“全盘西化”论者,他对“欧化”有自己独特的解释:“所谓欧化,便是全世界之现代化,非欧洲人所私有,不过欧洲人闻道较早,比我们先走了几步。我们倘不甘‘自外生成’,唯拼命去追赶这位大哥,务期在短时间之内赶上。”他认为,只要不三心二意,左顾右盼,就一定能赶上这位大哥,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和他们并辔前驱,笑语徐行”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钱玄同激烈的反传统行为,其实是对当时祖国的落后和混乱怒其不争,因爱之深才痛之切的正常反应。
(节选自袁贺《钱玄同:引领风气的一代宗师》)
16.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钱玄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受表明他已由一个复古主义者迅速转变为反传统主义者。
B.钱玄同由复古主义者转变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其因素完全在于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这两次丑陋的政治事件。
C.在新文化运动中,钱玄同主张全盘欧化,把中国的古典文化彻底打翻在地,有助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精通中国古典学问的大师钱玄同能够对自己从事的学问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彻底颠覆掉,真是敢标新立异。
17.下面有关钱玄同的主张或行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玄同到北京之时,是大师级学者,他认为推翻清朝之后中国的出路是要“光复旧物”。
B.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主张,不可能全都实现,但他还是取得一些成绩的。
C.钱玄同晚年的抗日行为证明了他所说的话:“我所爱的中国是欧化的中国!”。
D.钱玄同以矫枉过正的方式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最后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8.钱玄同作为“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者”的“反传统”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分条归纳。
▲▲
▲▲
▲▲
19.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功绩有哪些?怎样理解他的全盘欧化中国文化的主张?
▲▲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唐宋古文运动
①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②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尝试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
③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初,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代的古文复兴,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的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④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唐宋八大家”为名的古文选本。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节选自钱仲联《唐宋古文运动》)
16.下列有关“古文运动”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古文运动倡导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的文体,其实是一场古文复兴运动。
B.古文运动中韩愈柳宗元等人开创了一种有别于骈文的文体,推动了文学前进。
C.古文运动以宗经明道,复兴儒学为号召,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
D.唐古文运动的任务并未彻底完成,直至在宋欧阳修等人的继承发扬下才最终取得胜利。
17.下列对唐、宋两个阶段古文运动的比较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唐代古文运动是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推动下形成的;宋代古文运动是在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的。
B.唐宋古文运动都有理论作为指导,都有实践者的推动,都以明道为主张,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
C.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宋代的古文家们不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
D.韩柳身体力行,引起热烈响应;宋代名家迭出,扩大了古文的影响,取得了比唐代更大的文学成就。
18.文章第③段引牛希济《文章论》“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批判对象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
▲▲
▲▲
19.你认为唐宋古文运动的实践对文学创新活动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作简要评述。
▲▲
▲▲
中医药文化与民族凝聚力
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饮誉世界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至今仍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的中医药学。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内外炎黄子孙对中医药的认同是民族文化共识的表现,这一民族文化共识促使炎黄子孙团结、内聚,形成民族凝聚力。
②中医药学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中如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不仅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即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的方法论,而且直接构成中医的理论和概念。中医学还受到儒、道、佛等哲学思想的影响,如儒家文化中的“仁”、“礼”观念,在医学家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内化为“发大慈恻隐之心” “普救含灵之苦”(《千金方》)的从医动因,外化为“博及医源,精勤不倦”的大医风范,铸造了高尚圣洁的医学伦理观,孕育出如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无数的光辉典范。道家始祖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创立的辩证法体系早在《内经》中就已被接受,道家恬淡自然的养生观及炼丹术对中医药的发展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③中医药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精神标记。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用“大医精诚“四个字来高度概括。如学医先学德之风,就是中华民族崇德尚义的反映。不问贫富,不问长幼,不问美丑,不问亲疏,一视同仁,一心赴救的行医宗旨,实质上和儒家传统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道德观密切相关。医术上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与中华民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传统认识模式基本吻合;寒热调配、补泻兼施的配方原则与中华民族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处世态度一脉相通;循序渐进、务除首恶的治病程序与中华民族临变不惊、标本兼顾的务实精神彼此呼应;统观全局、辨证施治的医学理论与中华民族整体至上、因人制宜的哲学思想互相协调,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就是中医药文化具有凝聚中华民族的作用的原因,中医药文化多形式多方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④中医药文化在全世界华人中享有崇高声誉,这就是文化共识的表现。文化共识使民族成员在文化心理上有了一致的看法和共同的行为,从而加强了民族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结,其形成和稳定促使其载体(民族成员)在思想上、行为上更加相似,以至民族成员团结、内聚,形成民族凝聚力。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华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都不同,但他们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下都以民族文化为根。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民族凝聚力是以民族文化共识为基础而产生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日前正以蓬勃发展之势得到更广泛的认同,预示着中医药学新的发展高潮的到来。下列关于“中医药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享誉世界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 |
B.中医药文化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将古代哲学与儒、道、佛等学派的哲学思想融入其中。 |
C.中医药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精神标记,“寒热调配”就与中华民族“临变不惊、标本兼顾”的务实精神相呼应。 |
D.中医药文化具有凝聚中华民族的作用,并多形式多方面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
下列不能体现中医药学“文化共识”的一项是()
A.“大医精诚”的中医药文化价值观,不问贫富,不问亲疏,一视同仁,一心赴救的行医宗旨。 |
B.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是朴素唯物论和自然辩法的方法论,医术上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与传统的认识模式基本吻合。 |
C.海内外炎黄子孙对中医药普通认同,中医药文化在全世界华人中享有崇高声誉。 |
D.中医药学使民族成员在思想上、行为上更加相似,以至民族成员团结、内聚,形成民族凝聚力。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家的“仁”、“礼”等哲学思想,内化或外化在医学家们身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心理观和医学伦理观。 |
B.道家“恬淡自然”的养生观及其不论贫富,一视同仁的从医道德观,让中医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精神标记。 |
C.中国古代哲学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华民族整体至上、因人制宜的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中的统观全局、辨证施治的医学理论互相协调。 |
D.中医药学丰富的民族文化表现与深厚的哲学内涵,令全球华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同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题。
越窑的鼎盛
商周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河南、河北、山西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和浙江等地区都出现了原始瓷。但到东汉时期,浙江上虞地区的原始瓷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瓷器。这就是越窑早期的青瓷。三国两晋是越窑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越窑产品与此前相比,烧制技术已经成熟,胎釉结合更加紧密,釉质也明显提高。至唐时,慈溪上林湖地区成为越窑的另一生产中心,越窑在这时进入兴盛时期。“陶至唐而盛,时有窑名。”越窑一名也正式出现于此时。到北宋初期,越窑烧制达到鼎盛,窑业规模巨大,产品质量精美。北宋中期越窑逐渐衰落,南宋时停烧。
为了提高每次烧窑产量,越窑在早期采用了明火叠烧和坯件对口合烧。唐代晚期,匣钵开始在烧瓷中应用。瓷器在匣钵中装烧,避免了过去采用明火叠烧落砂、窑渣及烟灰对瓷器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瓷器釉面光洁无斑,质量大为提高。唐代虽然采用了匣钵技术,但更多的却是匣钵多件烧造,只有少数产品采用匣钵单件罩烧。五代末北宋初,匣钵单件罩烧成为主要烧造方法。这种方法与匣钵多件罩烧相比无疑又是一种进步。上林湖寺龙口窑址发掘之后,人们发现了这种匣钵烧造技术的原理:装烧时,由于匣钵接口处涂了一圈釉,匣钵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接口处透出;冷却之后,由于釉层的凝结,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匣钵之内,从而保证了匣钵内的还原气氛,使得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有人认为,这种技术是“秘色瓷”“神秘”的真正原因。
细划花装饰流行也是越窑鼎盛的重要标志。早期的越窑青瓷多光素无纹,常以莹润的釉色和优雅的造型赢得市场的青睐。但到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细划花装饰流行。这些细划花装饰线条流畅,纹饰简洁,釉色莹润无瑕,特别是多在碗盘等瓷器内底流行对蝶、鹦鹉、龙和双凤等纹饰。到北宋中期,刻划花装饰流行,虽然沿用细划花装饰,但是工艺远不及细划花精致完美,纹饰题材也大为减少。由于匣钵单件罩烧成本过高,这一时期采用了匣钵叠烧技术,产品质量与北宋早期的产品相比明显逊色。
在慈溪上林湖寺龙口窑址中的窑具和瓷器上曾发现大量的铭文字款。如表姓名的“元记”、“王记”,表纪年的“太平”、“辛酉”等,其中表姓氏的经统计多属唐五代时期,这可能与唐代的“物勒工名”制度有关。唐末五代时期,出现了单字、两字和多字的字款铭文,文字内容不加限制。但是北宋早期,细划花纹饰流行,窑场主采用了匣钵单件罩烧技术。为了作为标记使用的字款必然受到约束,字款多被限制在瓷器器底之上,字数也被限制为单字,内容上往往只选一些吉语或与窑业相关的笔划较少的文字。受到规范之后的单字款铭文大量出现在瓷器上,也反映了窑场规模的巨大和窑业的兴盛。据统计主要有“大”、“上”、“永”、“辛”、“天”、“吉”、“千”、“供”、“子”、“内”、“丁”、“已”、“乙”等十三个字款。下列关于越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窑虽烧造近千年,但其鼎盛时期可谓昙花一现,虽维持时间并不长,但也能从遗存中找到鼎盛的标志。 |
B.越窑从东汉起到北宋中期,经历了早期、大发展时期、兴盛时期、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 |
C.越窑虽然经历了多个不同时期,但正式有名称的时期是在兴盛时期的唐朝。 |
D.在越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烧造技术不断提高,烧造出来的瓷器的质量也不断提高。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越窑的鼎盛”标志的一项是
A.匣钵单件罩烧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线条纹饰简洁流畅,题材多样。 |
B.采用匣钵叠烧技术,一方面降低了单件罩烧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产量。 |
C.五代末北宋初,以上林湖为中心的越窑细划花装饰流行起来,如对蝶、鹦鹉、龙和双风等纹饰。 |
D.在上林湖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单字款铭文,而且这些铭文多出现于细划花纹饰瓷器之上。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为了提高每次烧窑产量,唐代晚期首次采用了匣钵多件烧造方法。 |
B.五代末北宋初烧制出来的瓷器釉色青翠莹润,得益于匣钵内的还原气氛。 |
C.三国两晋时期的越窑青瓷多光素无纹,仅凭莹润的釉色和优雅的造型优势来占领市场。 |
D.北宋早期使用的十三字款,反映的是窑场规模的巨大和窑业的兴盛,完全避开了姓氏。 |
简答题(10分)
(1)《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吝啬鬼,投机商,暴发户。
(2)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6分)